[发明专利]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城轨车辆构架损伤度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69279.X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37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陈博;胡林桥;徐刚;张志龙;张恒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10 | 分类号: | G01M17/10;G06N3/04;G06N3/08;G06F30/23 |
代理公司: | 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20 | 代理人: | 李朝虎 |
地址: | 2660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神经网络 车辆 构架 损伤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城轨车辆构架损伤度检测方法,包括:S1:构建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城轨车辆构架在各工况下的理论受力,并计算其所对应的各监测点的应力值;S2:构建构架受力与应力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将真实监测应力值输入神经网络模型中,即可输出构架的实际受力;S3:在构架的有限元模型中加载步骤S2输出的构架实际受力,得到构架应力,计算出应力集中点的当量损伤度;并根据当量损伤度来判断构架当前所处的劣化状态。本发明将有限元模型与实际检测数据相结合,避免了单纯理论计算与实际工况差距较大的情况,能够准确找到应力集中点,得出的当量损伤度更加接近构架真实状态,从而更好的表征了构架的劣化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构架损伤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城轨车辆构架损伤度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构架是转向架的关键主体结构部件,起到支撑车体和传递力的重要作用,构架的劣化会影响城轨车辆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构架的主要劣化形式是疲劳损伤,疲劳损伤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理论模型计算和现场实验检测。
理论模型计算通过加载构架的理论受力,确定构架的应力集中点,由于其使用模拟的受力驱动有限元模型,而不是实际受力,因而获得的构架应力分布与实际工况有较大差异,计算结果不能表征构架的真实状态。
通过直接测量构架的实际受力,再加载到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可以提高分析结果准确性,但直接测量构架受力十分困难,标定过程复杂且出错率高,需要用到专门的检测设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
目前的实验检测主要是在理论应力集中点上安装应力传感器,直接获取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构架应力,但传感器只能采集固定监测点的应力。由于车辆在不同工况下,应力集中点可能不同,该方法无法准确监测到应力集中点,进而导致利用该检测应力值计算出的构架损伤度不够准确。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城轨车辆构架损伤度检测方法,本发明基于神经网络方法,并将有限元模型与实际检测数据相结合,来进行城轨车辆构架损伤度计算,得出的当量损伤度更加接近构架真实状态,精准度高,且能够更好的表征构架的劣化性能。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城轨车辆构架损伤度检测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构建构架的有限元模型,分析城轨车辆构架在各工况下的理论受力,并计算其所对应的各监测点的应力值;
S2:构建构架受力与应力关系的神经网络模型,将真实监测应力值输入神经网络模型中,即可计算并输出构架的实际受力;
S3:根据步骤S1,在构架的有限元模型中加载步骤S2输出的构架实际受力,得到构架应力,从而计算出应力集中点的当量损伤度;并根据当量损伤度来判断构架当前所处的劣化状态;若当量损伤度不大于0.5,则构架劣化性能较好,反之则构架劣化性能较差。
工作原理如下:
基于疲劳损伤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理论模型计算和现场实验检测,(1)理论模型计算通过加载构架的理论受力,确定构架的应力集中点,由于其使用模拟的受力驱动有限元模型,而不是实际受力,因而获得的构架应力分布与实际工况有较大差异,计算结果不能表征构架的真实状态。通过直接测量构架的实际受力,再加载到理论模型进行计算可以提高分析结果准确性,但直接测量构架受力十分困难,标定过程复杂且出错率高,需要用到专门的检测设备,可行性和可操作性不高。(2)目前的实验检测主要是在理论应力集中点上安装应力传感器,直接获取车辆运行过程中的构架应力,但传感器只能采集固定监测点的应力。由于车辆在不同工况下,应力集中点可能不同,该方法无法准确监测到应力集中点,进而导致利用该检测应力值计算出的构架损伤度不够准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成都运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92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