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压缩比可变的内燃机曲轴系统、内燃机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69154.7 | 申请日: | 2020-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78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03 |
| 发明(设计)人: | 施军;晏慧;黄琪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科技学院 |
| 主分类号: | F16C3/12 | 分类号: | F16C3/12;F16C3/28;F02B75/04;F02D15/02 |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周云涛 |
| 地址: | 401331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压缩比 可变 内燃机 曲轴 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压缩比可变的内燃机曲轴系统,包括曲轴本体(100)和沿曲轴本体(100)轴向分布,用于支撑曲轴本体(100)的主轴承座(400),曲轴本体(100)在相邻两个主轴承座(400)之间形成有曲拐(200),所述曲拐(200)包括连杆轴颈(210)和分别连接在连杆轴颈(210)两端的两个曲柄臂(22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轴颈(210)能够相对于曲柄臂(220)沿曲轴本体(100)径向滑动,所述曲柄臂(220)内部以可转动方式安装有旋转轮(230),所述旋转轮(230)能够在液压结构的驱动下以曲轴本体(100)轴线为中心转动,并驱动连杆轴颈(210)滑动,以靠近或远离曲轴本体(100);
所述曲柄臂(220)外侧具有主轴颈(300),所述旋转轮(230)与主轴颈(300)同轴设置,所述旋转轮(230)正面具有弧形凹槽A(231),所述弧形凹槽A(231)的圆心与旋转轮(230)的圆心之间具有偏距;
所述连杆轴颈(210)的两端具有向外延伸的插入部(211),插入部(211)端部具有沿径向设置的连接部(212),所述连接部(212)端部具有与弧形凹槽A(231)滑动配合的柱状凸起A(213),所述曲柄臂(220)上具有供插入部(211)伸入的过孔(221),所述过孔(221)限定连杆轴颈(210)的移动行程;
所述曲柄臂(220)内具有用于安装所述旋转轮(230)的沉槽(222),所述沉槽(222)呈台阶状,所述旋转轮(230)与对应沉槽(222)合围形成密封腔室;
所述旋转轮(230)具有向两侧延伸的支撑轴(232),所述支撑轴(232)靠近主轴颈(300)的一端外侧具有两个叶片A(233),所述沉槽(222)内具有两个叶片B(223),所述叶片A(233)和叶片B(223)将所述密封腔室分隔形成四个液压油室,四个所述液压油室均连接有液压油路;
所述曲柄臂(220)外侧具有主轴颈(300),所述主轴颈(300)上设有环形油道A(310)和环形油道B(311),四个所述液压油室分别为沿圆周方向依次分布的液压油室A(312)、液压油室B(313)、液压油室C(314)和液压油室D(315);
其中,液压油室A(312)和液压油室C(314)通过主轴颈(300)内的油孔道A(316)与所述环形油道A(310)连通,液压油室B(313)和液压油室D(315)通过主轴颈(300)内的油孔道B(317)与环形油道B(311)连通,所述主轴承座(400)上具有分别与环形油道A(310)和环形油道B(311)连通的油孔道C(410)和油孔道D(4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比可变的内燃机曲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油孔道A(316)与液压油室A(312)和液压油室C(314)的连通位置,以及油孔道B(317)与液压油室B(313)和液压油室D(315)的连通位置,均位于对应油室内靠近叶片B(223)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比可变的内燃机曲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轮(230)背侧具有与沉槽(222)相适应的凸台A(234),所述凸台A(234)嵌入沉槽(222)内,凸台A(234)的圆周外侧与沉槽(222)内壁之间、叶片A(233)外侧与沉槽(222)内壁之间、以及支撑轴(232)与沉槽(222)之间均设有密封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比可变的内燃机曲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曲柄臂(220)内在旋转轮(230)的上下两侧分别设有滑槽A(224)和滑槽B(225),所述连接部(212)与滑槽A(224)滑动配合,所述滑槽B(225)内具有与其滑动配合的平衡重(240),旋转轮(230)上具有与弧形凹槽A(231)呈中心对称设置的弧形凹槽B(235),所述平衡重(240)上具有与弧形凹槽B(235)滑动配合的柱状凸起B(24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压缩比可变的内燃机曲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旋转轮(230)正面具有凸台B(236),所述凸台B(236)位于弧形凹槽B(235)和弧形凹槽A(231)的内侧,其周向轮廓与所述弧形凹槽B(235)和弧形凹槽A(231)相适应,所述连接部(212)和平衡重(240)的端部与所述凸台B(236)侧面滑动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科技学院,未经重庆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915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