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老人智能监护用AR眼镜、监护系统、监护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66099.6 | 申请日: | 2020-09-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860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7 |
| 发明(设计)人: | 刘常乐;郭立全;李圣林;向虹坤;杜凯;胡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B5/01 | 分类号: | A61B5/01;A61B5/0205;A61B5/11;A61B5/145;A61B5/00;G16H40/67;G16H80/0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浩智运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4 | 代理人: | 张景云 |
| 地址: | 232001 安徽省淮***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老人 智能 监护 ar 眼镜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一种老人智能监护用AR眼镜,通过运动传感器、体温检测模块、脉搏血压检测模块、心率血氧传感器模块、GPS定位模块分别采集老人的运动姿态数据、体温数据、脉搏血压数据、心率血氧数据、方位角发送给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将运动姿态数据、体温数据、脉搏血压数据、心率血氧数据、方位角上传至外部服务设备;通过麦克风用以采集老人语音信息,并将语音信息发送给主控芯片,主控芯片将语音信息发送给外部服务设备;通过主控芯片接收外部服务设备发送的语音信息,并将语音信息通过骨传导耳机反馈给老人;老人通过语音控制或手动控制向主控芯片发送启动SOS救助,主控芯片启动SOS救助,并将SOS救助信息发送给外部服务设备,实现老人智能监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老年人智能监护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老人智能监护用AR眼镜、监护系统、监护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与防护的问题也开始逐渐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按照国际标准,如果一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7%,该国被称为老龄化社会;如果达到14%即是老龄社会;该比例达到21%则称为超老龄社会。我国从2000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而今我国社会的老龄化程度逐渐加剧,体现出高龄化以及空巢化的特点。老龄人口的增多的同时也暴露出一系列的问题。据了解,我国的养老模式为90%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剩下的10%人群中7%选择在社区养老,只有3%的老人选择在有资质的养老机构生活。这一现象从侧面反应出年轻人的养老压力,在工作与照顾老人的双重压力下,老年人的生活容易被忽视。根据中国老龄协会报告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老人用品共6万余种而中国仅有2000多种,老人智能防护的需求明显,而且老人智能防护产品的使用可以极大地减缓青年人群的养老压力,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老年人的防护装置的工作可以分为人机交互、数据获取、数据处理几个部分,其中数据获取是大多数人的研究对象。对于老年人的智能监护装置可以按工作环境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工作环境固定的老人智能防护家居系统,另一种则是可移动式老人智能监护系统。固定式老人智能防护系统可以按技术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图像识别为基础,借助一个或多个深度摄像机来获取老人在室内的行动,当老人行为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针对异常行为作出反应。这一种技术使用环境受限,只能获取老人在室内的活动,而且当摄像机被遮挡后该方法便失去了作用;另一种是借助传感器技术来采集室内的环境信息,通过自动控制技术来实现对老人居住环境的智能调整,使老人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这一种方法实现了对老人居住环境的管控,但是对于老人的身体健康无法做出判断。可移动式的老人智能监护系统的主要形式是穿戴式可移动装置,这类的装置以传感器技术为基础,借助穿戴设备,可以实时的对老人的身体数据进行监控,当老人的身体数据出现异常时,可以及时作出反应。这一类的老人智能监护装置逐渐成为市场主流,但是这类的装置不能够在数据采集后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判定。
针对目前老人智能防护装置所存在的不足之处,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进行了不同方面改进与优化。针对图像识别技术中使用环境受限的问题,公开号CN108836286A《一种老人智能监护系统》通过车载式监护模块,将图像处理单元搭载在可移动车体上,使得图像识别可以跟随老人移动;针对室内传感器无法获取老人身体数据的问题,公开号CN106778043A《基于智能家居的老人监护系统、家居终端以及云服务平台》提出将智能家居与可穿戴手环相结合的方法来综合防护;针对穿戴设备对于数据的判定与处理的不足,公开号WO2019036884A1《一种老人身体健康监护方法和智能终端》提出了一种对于老人的体征数据通过预设警戒值进行判定,并根据判定结果推荐药物的方法。
上述公开技术虽然针对不同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改进,但是大多数都是在数据的获取方式方面进行改进,仍然没有很好的解决如下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609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子式倾角及载荷检测直梯
- 下一篇:一种胃肠道肿瘤患者鼻饲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