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氧化锰石墨烯纳米吸波材料及其制备工艺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0962607.3 申请日: 2020-09-14
公开(公告)号: CN112072324A 公开(公告)日: 2020-12-11
发明(设计)人: 易理希;吴锦武;周伟青;罗天喜 申请(专利权)人: 南昌航空大学
主分类号: H01Q17/00 分类号: H01Q17/00
代理公司: 深圳市智旭鼎浩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46 代理人: 周超
地址: 330000 江*** 国省代码: 江西;36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氧化锰 石墨 纳米 材料 及其 制备 工艺
【说明书】:

本发明涉及一种氧化锰石墨烯纳米吸波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按下列步骤操作:将氧化锰与碳粉,经配料及混合,分散在特定液体试剂中,在特定的反应器中加热至200~400℃、反应5‑20分钟即可得到氧化锰石墨烯微纳米吸波材料。氧化锰的粒度为几百纳米到数微米,碳质的粒径为微米量级:氧化锰与碳粉的重量比为1:0.3‑5;该氧化锰石墨烯纳米吸波材料的密度为1‑1.3克/立方厘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有效地将电磁波转换热能等形式吸收的优质氧化锰吸波材料,电磁吸收损耗性能好,效率高,在工业领域有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吸波隐身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吸波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更具体是一种氧化锰石墨烯纳米吸波材料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更广泛的应用,电磁波辐射对人们的生活环境的影响日益增大。在机场,民航飞机航班因电磁波干扰无法起飞而误点;军事飞行领域,战斗机以及其它战术飞行器的隐身,是现代战争中信息化战争胜利的重要手段;计算机的等装备的壳体和防护装置;在医疗器械方面,移动信号会干扰各种电子诊疗设备正常工作以及各类建筑暗室保密室的建设等。在诸多领域都涉及电磁波相关辐射。无论在治理电磁污染方面,还是在飞行器隐身设计等方面,寻找一种能抵挡削弱电磁波辐射的降噪抗干扰材料,即吸波材料,已成为结构设计材料科学的一大课题。

微纳米电磁材料已成为吸波材料研究的新方向。通过设计特殊的微结构,可以得到能够宽频吸波的材料,而且改变微结构的尺寸、形状和组成,就能改变其吸波频段。吸波材料是能够有效吸收入射到它表面的电磁波能量的一类材料。通过材料的各种不同的损耗机制将入射电磁波驻存或者转化成热能等其它能量形式而达到吸波的目的。吸波物体的吸波和屏蔽整体效果如何,受物体宏观构型和构件所采用的基体材料种类的影响。宏观构型可通过结构设计实现良好的效果。影响基体材料吸波效果的因素很多,包括基体内部微细结构、电磁作用填料种类、材料介电和磁属性等,以及进入吸波材料内的电磁波的传播方式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基体材料内部微结构和电磁波在其中的传播方式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基体材料微结构吸收性能的改善,主要通过引导进入基质的电磁波的传导路径和驻留,调整电磁波在基质中的传程,以及传导过程中与电磁材料的作用过程,达到改进电磁吸收的效果。然而,吸波基体材料的吸收是最基础的吸收作用,本发明基于吸波材料对电磁波电和磁分量的复合作用效果。

吸波材料广泛应用到现代军事装备、航空航天、电子器件封装、电磁屏蔽室、机密室建材等领域。在一些特殊的行业,如现代军事装备与航空航天的应用中、对吸波材料有着薄、轻、宽、强等方面的研制要求。优良的吸波材料已经广泛地用在航空、航天、火箭、导弹、飞机、舰艇等军事装备中。美国的F-117A隐形攻击机、B-2战略轰炸机、俄罗斯的S-37隐身战斗机以及最近中国歼20实现全波段隐身等都采用了优良的吸波材料。民用领域,随着现代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的高速发展,尤其近年来以5G为代表的不同代际移动信号与网络的发展,产生电磁波干扰(EMI)的电子设备急剧增加,使得新的社会公害EMI日益严重,电磁波的屏蔽也显得十分重要。对电磁波吸音降噪等方面甚至有着更宽、更高的要求。发达国家相继颁布了控制电磁波干扰的法规,凡是屏蔽EMI达不到标准的电子产品-律不准出厂和进口。我国在1988年,甚至更早就此起草相关规定。1998起推行控制电磁波的电磁兼容标准,从而屏蔽EMI材料的研究与开发引人关注。吸波材料在电子工业领域也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目前我们使用较普遍的吸波材料是铁氧体,它具有较宽的频率特性,其相对磁导率较高,相对介电常数较小等性能,但缺点是密度大,热稳定性差,仅适于制作匹配层,例如中国专200410099156提出了一种包覆银铁氧体薄膜的SIC电磁吸波材料。中国专利200610018278.7提出了一种利用氧化锌的吸波材料及其制备工艺。氧化锰吸波材料较其它氧化铁、氧化锌等吸收剂属于较轻型吸波材料。

目前国内尚未见到能有效地将电磁波转换热能等形式吸收的优质氧化锰吸波材料,本发明提供了这种优良吸波材料。

发明内容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260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