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的快速鉴别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57459.6 | 申请日: | 2020-09-1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50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30 |
| 发明(设计)人: | 许翔;王亮;袁东辉;葛丛华;邹洁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N21/25 | 分类号: | G01N21/25;G01N21/49;G01N21/59 |
| 代理公司: | 武汉世跃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2273 | 代理人: | 邬丽明 |
| 地址: | 43004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道 淤泥 有机质 含量 快速 鉴别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的快速鉴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首先将采集的河道淤泥烘干,测定其液限H和塑限M,再加入酒精进行燃烧,对燃烧后的淤泥进行压片作为基准样,并采用分光色差仪测定其L0、A0、B0值;2)将待检测河道淤泥在吸水性基底上压片,并采用分光色差仪测定其L1、A1、B1值;3)测定待检测河道淤泥悬浊液的浊度S;4)河道淤泥中有机质的含量按照公式ξHS[(L1‑L0)+(A1‑A0)+(B1‑B0)]/300M×100%进行判定。本发明仅需在初始测定基准样品的液限和塑限后,通过测定颜色、浊度等手段,即可有效判定出淤泥的有机质含量,具有判定速度、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的快速鉴别方法。
背景技术
淤泥是指在静水或缓慢的流水环境中沉积或伴有生物化学作用形成的粘性土,其天然含水量大于液限,天然孔隙比大于或等于1.0。淤泥不同于污泥,淤泥及其固化处置产物都属于土(《疏浚岩土分类标准》(JTJ/T 320-96))。城市河道淤泥含水率高,成分复杂,且大部分含有重金属等污染物,如处理不善,不仅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污染,而且也会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淤泥无害化处置的难点是高有机质含量导致的高含水率问题。针对不同有机质含量的淤泥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是淤泥精细化处置和高效处置的前提。然而,目前淤泥处置过程中有机质的测定方法普遍需要在实验室使用专用的仪器设备,耗时长、无法实现现场实时快速鉴别,成为未来智能化、精细化施工的制约因素。
目前对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的鉴别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手段:
1)常规的有机质含量测定方法:有机质含量试验是指通过烧失量法或重铬酸钾法等试验方法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进行测定;烧失量法是指淤泥在950℃烧灼至恒量时,所失去质量与干试样质量之比;重铬酸钾法测定有机质是以碳、氧、氢、氮为主体,还有少量硫、磷以及金属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的通称;测试结果为有机碳乘以1.724换算成有机质。其中,烧失量法适用于含碳酸盐和结晶水较少的淤泥;重铬酸钾法适用于有机质含量不大于15%的淤泥。
2)土壤有机质的快速测量方法:依据仿生嗅觉机理,设计土壤有机人工嗅觉检测装置;采用10个对挥发性有机气体敏感的MOS气体传感器组建了检测阵列,设计了人工嗅觉信号处理电路,并采用Labview开发了上位机检测软件,实现了串口通信、嗅觉数据的实时采集、显示与存储等功能。
然而,上述检测方法存在操作复杂、耗时长、成本高等缺点;因此,进一步探索高速、便捷的新型淤泥有机质含量检测方法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的快速鉴别方法,通过测定颜色、浊度等手段,即可有效判定出淤泥的有机质含量,具有判定速度、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河道淤泥有机质含量的快速鉴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基准样的制作:将采集的河道淤泥烘干,测定所得干燥淤泥的液限H和塑限M;然后加入酒精进行燃烧,对燃烧后的淤泥进行压片作为基准样,并采用分光色差仪测定对应的L0、A0、B0值;
2)待检测样的分光色差测试:取部分河道淤泥在吸水性基体上进行压片,并采用分光色差仪测定对应的L1、A1、B1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建三局第一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745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金属封装外壳的一体式插座及其加工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用于钢管的三线拉拔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