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内饰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53124.7 | 申请日: | 2020-09-1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56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韦明;朱维珍;王雪;隋健;秦雪芹 | 申请(专利权)人: | 烟台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38/08 | 分类号: | C04B38/08;C04B30/02;B60R13/08;C04B111/40;C04B111/52 |
代理公司: | 烟台双联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25 | 代理人: | 矫智兰 |
地址: | 265500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材料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内饰材料,其特点是,二氧化硅气凝胶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组成的芯层材料,首先将PET纤维与硅酸钠水溶液充分混合,然后通过超临界干燥,生成PET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而PET纤维经过超临界发泡后成为气凝胶中的骨架支撑结构;进一步的是将上述PET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上下表面与增强层复合,制成可应用于汽车内饰零部件的层状复合材料;该类型材料拥有质轻、隔音降噪性能高的特点,同时有一定弹性,抗弯折,在汽车内饰顶棚、前围等部件中应用,可有效降低驾驶舱内噪音。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内饰材料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是一种汽车内饰材料,同时具备质量轻、隔音性能高的性能,该材料应用于汽车内饰前围、顶棚等部件,可以有效降低车内噪音。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人们对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及续航里程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内饰对于轻量化追求逐步提高,但满足内饰轻量化的同时,如何满足越来越高的NVH要求成为难点,原因在于隔声材料是遵循质量定律的,即同等条件下,单位面积质量越大其隔音性能越好。因此,内饰行业都在开发质量轻而隔音性能更好的材料。
气凝胶是一种固体物质形态,是现有密度最小的固体,其基本制备原理是先制备溶胶,再使用超临界干燥除去凝胶中的溶剂,让其保留完整的骨架,即溶胶—凝胶法。气凝胶的孔隙率达到99.8%,比表面积大约800~1500㎡/g,而密度可低至3kg/m3,孔径在10~50nm,远低于空气的自由程70nm,因此空气在其孔洞里几乎完全静止,表现出优异的轻质、隔音性能。
但是,二氧化硅气凝胶质地柔韧性差,不抗折,可加工性差,基本不能单独使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二氧化硅气凝胶在汽车内饰领域的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已有技术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有效降低车内噪音的汽车内饰材料;通过PET纤维复合增强,在发挥气凝胶隔声性能同时,提高其柔韧性、抗折损性能,使其可以容易的应用于汽车内饰零部件之中。
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内饰材料,其特殊之处在于,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首先将硅酸钠与去离子水按照体积比1:4~1:5配置成硅酸钠水溶液,逐步滴加浓硫酸调节至PH值为2,搅拌均匀;
b向上述溶液中滴加NaOH至PH值为7,然后将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加入到上述硅酸钠水溶液中,PET纤维:硅酸钠水溶液重量比为1:20~1:50,二者充分混合后静置,得到PET纤维-二氧化硅凝胶复合体;
c将步骤b得到的PET纤维-二氧化硅凝胶复合体加入到0.1mol/l的碳酸氢钠水溶液中浸泡12h;
d将经过步骤c碳酸氢钠水溶液浸泡的PET纤维-二氧化硅凝胶复合体浸入到无水乙醇中,静置24~72h后,转移至超临界干燥釜中,干燥温度为65~80℃,干燥压力为8~10Mpa,时间为8~12小时,最终得到PET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
e对上述PET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按照设计厚度进行切片;
f在汽车内饰的增强层上喷洒热熔胶,然后在其中夹切片后的PET纤维-二氧化硅气凝胶复合材料,通过热复合机使用热熔胶将增强层、上述气凝胶复合材料、增强层相互粘合,制得可有效降低车内噪音的汽车内饰材料。
进一步的,f步骤所述的增强层为PET无纺布、预氧丝纤维毡、铝箔膜中的一种或两种组合。
进一步的,b步骤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规格为0.03~3.33dtex、长度38~51mm。
进一步的,b步骤所述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纤维优选为经过超临界CO2微孔发泡的PET纤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烟台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烟台正海合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312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