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于拼接的烧结多孔砖加工生产线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49271.7 | 申请日: | 2020-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779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兵 |
| 主分类号: | B28B11/14 | 分类号: | B28B11/14;B65G37/00;B65G49/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西木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25 | 代理人: | 李开腾 |
| 地址: | 843000 新疆维吾尔自治*** | 国省代码: | 新疆;6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于 拼接 烧结 多孔 加工 生产线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于拼接的烧结多孔砖加工生产线,包括:自动输入机构,其包括第一传输平台以及拨料组件;成型机构,其包括下模组件以及平推组件;分切机构,其包括第二传输平台、设置在第二传输平台上方的下切组件以及滑动设置在第二传输平台上且沿着第二传输平台宽度方向向两侧往复移动的分向组件以及对应将分向组件上的砖胚向外输出的推送组件;以及堆垛机构,其包括第三传输平台、设置在第三传输平台上的烘干箱以及设置在第三传输平台输出端的垛料组件,垛料组件用于将多孔砖进行两两一层堆垛工作;本发明解决了两个不同规格的异形砖输出时,需要进行堆垛工作,人工堆垛耗时耗力且易出错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孔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拼接的烧结多孔砖加工生产线。
背景技术
生土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是我国乃至全世界应用广泛、历史悠久的传统建筑材料之一,生土建筑不仅易于就地取材,施工方便,造价低廉,而且热工性能好,对室内温度和湿度有较好的调节能力,同时生土建筑材料可重复利用、建造过程低耗能且无污染;传统生土结构的自重大、强度较低、整体性差,大部分生土结构没有足够抗震构造措施,导致生土结构民居耐久性能和抗震性能较差。
专利号为CN2019211206877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便于拼接的烧结多孔砖,包括多孔砖本体、基板和浇注口,多孔砖本体的边侧开设有侧功能槽,基板设置在多孔砖本体边侧,且基板上固定有工作柱,并且多孔砖本体边侧开设有第二定位槽,浇注口开设在多孔砖本体上端面边侧,且浇注口底端与流动通道底端相互连接,并且流动通道底端与内腔顶部相互连接,多孔砖本体底部边侧设置有底板,且多孔砖本体底部边侧开设有底槽,并且多孔砖本体上下端面均开设有表面槽,该便于拼接的烧结多孔砖。
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明人发现两个不同规格的异形砖输出时,需要进行堆垛工作,人工堆垛耗时耗力且易出错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通过设置分切机构配合堆垛机构,进而使得每完成一个分向工作的多孔砖在输出工作时,垛料组件持续自动升降以及每下降两次同步旋转一次来实现若干组的多孔砖的自动堆垛工作,且堆垛效果效果好,从而解决了两个不同规格的异形砖输出时,需要进行堆垛工作,人工堆垛耗时耗力且易出错的技术问题。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便于拼接的烧结多孔砖加工生产线,包括:
自动输入机构,所述自动输入机构包括第一传输平台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传输平台输入端的拨料组件;
成型机构,所述成型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传输平台输出端的下模组件以及位于所述下模组件一侧且与所述拨料组件传输方向垂直设置的平推组件;
分切机构,所述分切机构包括与所述第一传输平台长度方向垂直设置的第二传输平台、设置在所述第二传输平台上方的下切组件以及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传输平台上且沿着所述第二传输平台宽度方向向两侧往复移动的分向组件以及对应将分向组件上的砖坯向外输出的推送组件;以及
堆垛机构,所述堆垛机构设置两组且与所述推送组件一一对应设置,其包括第三传输平台、设置在所述第三传输平台上的烘干箱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三传输平台输出端的垛料组件,所述垛料组件用于将多孔砖进行两两一层堆垛工作。
作为优选,所述下模组件包括:
平推气缸a,所述平推气缸a安装在所述第一传输平台上且其输出端竖直向下设置;
抵制件,所述抵制件包括与所述平推气缸a的输出端固定连接的连接板、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且竖直向下的两组伸缩单元a以及与所述伸缩单元a的下端固定连接的抵压板,该抵压板与多孔砖上端匹配设置;
第一模具件,所述第一模具件包括四组与所述连接板下端固定连接的第一连接杆以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杆的下端固定连接的打孔轴,所述打孔轴沿竖直方向贯穿于所述抵压板;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兵,未经李兵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927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