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中型高炉由中心加焦转换为无中心加焦的操作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48022.6 | 申请日: | 2020-09-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6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8 | 
| 发明(设计)人: | 张文强;刘连继;肖洪;曾琦;龚瑞娟;贾凤娟;何金贤;陈鹏;董凯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1B7/20 | 分类号: | C21B7/20 |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冀科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3108 | 代理人: | 赵幸 | 
| 地址: | 063000 ***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大中型 高炉 中心 转换 操作方法 | ||
一种大中型高炉由中心加焦转换为无中心加焦的操作方法,属于高炉炼铁操作技术领域。技术方案包括如下工序:(1)休风:降低焦炭负荷,然后加入休风料进行休风操作,休风结束时料线降至正常料线以下4.0~6.0m;(2)调整风口:确定取消中心加焦后的高炉送风比,根据高炉送风比计算得出高炉送风风量,控制鼓风动能在75‑160kw,据此确定高炉风口送风面积、风口直径;(3)装料:采用无中心加焦装料制度进行赶料线操作;(4)复风,采用无中心加焦装料制度装料。适用于有效容积≥1500m3的大中型高炉,利用短期休风,在静态下,由中心加焦装料制度转换为无中心加焦装料制度,可大大降低料制调整的难度,稳步实现两种制度的平稳、顺利转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炉的操作方法,尤其是大中型高炉实现由中心加焦转换为无中心加焦的高炉操作方法,属于高炉炼铁操作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采用无钟炉顶设备且使用多环布料制度的大中型高炉(有效容积≥1500m3),其布料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有中心加焦,另一种无中心加焦。中心加焦的目的是为了增加焦炭在高炉内中心部位的占比,减少中心部位炉料对高炉煤气产生的阻力,进而减少因炉料对高炉煤气的阻力过高引起的炉料下降速度缓慢、停滞等不利于高炉顺行的现象,以实现高炉稳产、高产。但中心加焦布料后,因中心部位的炉料对炉内煤气产生的阻力降低,会导致炉内中心部位煤气流速提高,缩短煤气与炉料的接触时间,进而减少煤气还原炉料中铁氧化物的数量,所以有中心加焦的高炉一般煤气利用率较低,燃料比较高,技术经济指标较差;无中心加焦的高炉一般煤气利用率高,燃料比较低,技术经济指标较好。随着高炉操作水平的不断提高,多数高炉在原料条件改善时会选用无中心加焦的布料制度,以改善高炉技术经济指标,进而实现高炉稳产和低耗。在实际生产中,许多大中型高炉在生产过程中,从中心加焦布料制度向无中心加焦布料制度转换时,由于炉内气流分布紊乱,经常发生滑料、崩料等炉况波动,甚至炉况失常,严重影响高炉稳产和低耗,往往前功尽弃,不得不被迫退回到原来的中心加焦的料制。因此,亟需发明一种操作方法,实现由中心加焦向无中心加焦布料制度的平稳转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大中型高炉由中心加焦转换为无中心加焦的操作方法,以实现高炉稳产、高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大中型高炉由中心加焦转换为无中心加焦的操作方法,包括如下工序:
(1)休风:降低焦炭负荷,然后加入休风料进行休风操作,休风结束时料线降至正常料线以下4.0~6.0m;
(2)调整风口:
a.首先确定高炉送风比:
高炉送风比=W/Vu
式中,W—高炉送风风量,单位m3/min;
Vu—高炉有效容积,单位m3;
高炉送风比与有中心加焦状态时相比,低0~0.15;
b.计算得出高炉送风风量,控制鼓风动能在75-160kw,确定高炉送风用风口面积,进而确定风口直径;
(3)装料:采用无中心加焦装料制度进行赶料线操作,复风前赶至正常料线,矿批的大小为矿料平铺于炉喉平面时,料层厚度500~1000mm,焦批的大小为焦炭平铺于炉腰平面时,焦层厚度200mm~300mm;布料时,矿的总角差为6~10°,焦的总角差为6~13°;矿的布料档位为3~6挡,焦的布料档位为3~7挡。矿、焦的每档布料圈数为2~4圈;
(4)复风,采用无中心加焦装料制度装料。
上述休风工序中,所述降低焦炭负荷,是在中心加焦布料方式焦炭负荷的基础上,降低焦炭负荷0.10~0.30t/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未经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钢股份有限公司唐山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802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