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器人远程召唤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9091.0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9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2 |
发明(设计)人: | 袁志炜;王洪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5J9/16 | 分类号: | B25J9/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21 | 代理人: | 梁秀秀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浦***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器人 远程 召唤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机器人远程召唤方法和系统,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远程召唤装置生成第一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将空闲机器人数量发送至远程召唤装置;远程召唤装置生成至少包括机器人需求数量的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云端服务器生成目标机器人编号以及每个目标机器人对应的目标递送任务发送至目标机器人;云端服务器获取目标机器人的实时移动状态,待目标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生成到达消息发送至远程召唤装置;远程召唤装置显示到达消息。本发明可以方便用户直接远程召唤所需数量的机器人,不仅操作简单、方便,而且等待时间短、召唤效率高,能够在写字楼等地方广泛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器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机器人远程召唤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机器人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种服务机器人层出不穷,机器人在我们的生活、工作中也应用得越来越广泛。比如用于在楼宇内运送物品的递送机器人,通常部署在楼宇中某处固定的地点,当楼宇中的用户需要机器人递送服务时,需要走到机器人面前,进行下单操作,不仅花费时间较长,而且在使用量较大的场景中,用户难以获取机器人的工作状态,常常会造成用户等待时间过久,影响用户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机器人远程召唤方法和系统,解决了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机器人远程召唤方法,基于远程召唤装置和云端服务器,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远程召唤装置获取第一用户动作,并根据第一用户动作生成第一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
步骤2,云端服务器接收所述第一机器人召唤指令后,判断空闲机器人数量,并将所述空闲机器人数量发送至远程召唤装置;
步骤3,远程召唤装置显示所述空闲机器人数量,并获取第二用户动作,根据所述第二用户动作生成至少包括机器人需求数量的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
步骤4,云端服务器接收所述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根据所述机器人需求数量生成目标机器人编号以及每个目标机器人对应的目标递送任务,并发送至目标机器人;
步骤5,云端服务器获取目标机器人的实时移动状态,待目标机器人到达目的地后生成到达消息发送至远程召唤装置;
步骤6,远程召唤装置接收并根据用户设置采用对应预设方案显示所述到达消息。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远程召唤装置获取第一用户动作,并根据第一用户动作生成第一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具体为:所述远程召唤装置通过捕捉预设按键的IO状态变化获取操作者的第一点按动作并生成对应的第一机器人召唤指令,然后利用NB-IoT的通讯方式并通过MQTT协议将所述第一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远程召唤装置显示空闲机器人数量,并获取第二用户动作,根据第二用户动作生成至少包括机器人需求数量的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具体为:
所述远程召唤装置通过IO翻转控制RGB-LED灯的方式显示空闲机器人数量;
在预设反应时间内通过捕捉预设按键的IO状态变化获取操作者的第二点按动作并生成对应的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所述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包括所述第二点按动作对应的机器人需求数量;
利用NB-IoT的通讯方式并通过MQTT协议将所述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发送至云端服务器。
在一个优选实施方式中,所述云端服务器接收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根据机器人需求数量生成目标机器人编号以及每个目标机器人对应的目标递送任务,并发送至目标机器人,具体为:
云端服务器接收第二机器人召唤指令后,获取所有机器人的当前定位信息和/或当前任务信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有个机器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90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塑料颗粒成型机及塑料颗粒成型工艺
- 下一篇:拍摄辅助装置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