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结合可见光技术的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38003.5 | 申请日: | 2020-09-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347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9 |
| 发明(设计)人: | 杨小东;邹骁;王朝阳;肖智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优城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B10/116 | 分类号: | H04B10/116;H04L29/06 |
| 代理公司: | 无锡市汇诚永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60 | 代理人: | 李珍珍 |
| 地址: | 310000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结合 可见光 技术 身份 认证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可见光技术的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该方法结合可见光通信技术和可信身份认证系统以实现用户安全高效的身份认证识别,可见光以暗码的形式在设备之间传输,且可见光不携带敏感信息,以此方式提高了身份认证识别的安全性能;且完成该身份认证方法对设备的要求低普适性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结合可见光技术的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身份证是用于证明持有人身份的证件,是作为每个人独一无二的公民身份的证明工具。在生活的诸多场景中,为了证明特定人群的身份均需进行实人身份认证,目前实人身份认证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1.实体身份证件刷卡配以人脸识别技术:这是最为普遍的一种方式,但是存在:实体身份证件不便于携带容易丢失以及身份信息安全系数低的问题:实体身份证件在取出和使用时容易被不法人士进行拍摄获取,而被盗取的身份证件号可能会被用于一些不法用途,另外实体身份证件一旦丢失也非常麻烦,需要个体特地去政府机关办理挂失和新的身份证件。
2.二维码网证配以人脸识别技术:在该方式中实体身份证件被二维码网证取代,但依旧存在:二维码信息容易被盗取以及认证操作不方便的问题:二维码在生成后以明码的形式存在,不法人士通过摄影的方式即可拍摄盗取二维码信息,另请求者需要将二维码精确地对焦识别器才可完成身份识别,且受到认证环境的影响,例如在雨天、不开灯的室内、黑夜等环境下就很难保证二维码网证能被很好地进行识别。
3.NFC网证配以人脸识别技术:在该方式中用NFC传递身份证件信息,但该方式目前存在:普适性差的问题:其对手机硬件软件的要求均更高,目前只有偏高端的手机才配置有NFC功能,而只有配置了NFC功能才能实现以上提到的身份认证方式。
总结而言,目前的互联网身份认证方式或多或少均存在着些许的问题,而获取一种高效安全的互联网身份认证方法是必然的趋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合可见光技术的身份认证方法和系统,该方法结合可见光通信技术和CTID系统以实现用户安全高效的身份认证识别,可见光以暗码的形式在设备之间传输,且可见光不携带敏感信息,以此方式提高了身份认证识别的安全性能;且完成该身份认证方法对设备的要求低普适性高。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结合可见光技术的身份认证方法,包括以下步骤:请求端设备获取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并将转换为光数据,向识别端设备发送融合有光数据的可见光,其中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为云认证端生成的对应用户身份信息的编码数据;识别端设备提取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识别端设备和/或请求端设备将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和实时人脸图像传送至云认证端,云认证端联合可信身份认证平台进行身份验证,得到认证信息;认证信息回传给请求端设备和/或识别端。
另外,本方案提供一种结合可见光技术的身份认证系统,包括:请求端设备, 识别端设备,云认证端以及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其中请求端设备向云认证端发送识别请求以获取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转换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为光数据,并向识别端设备发送融合有光数据的可见光,其中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为为云认证端生成的对应用户身份信息的编码数据;识别端设备获取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识别端设备和/或请求端设备将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和实时人脸图像传送至云认证端;云认证端获取电子身份证唯一的识别码并获取请求者的身份信息,并将身份信息和实时人脸图像传送给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其中可信身份认证平台基于身份信息以及实时人脸图像进行身份验证,反馈识别信息;其中请求端设备上至少设置发光设备,识别端设备上至少设置图像获取设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优城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浙江优城智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800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