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37095.5 | 申请日: | 202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0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 发明(设计)人: | 胡秀琴 | 申请(专利权)人: | 宣城恒创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4/029 | 分类号: | H04W4/029;H04W4/33;H04W4/80;H04W12/06;H04W64/00;G08B7/06;G08B25/10 |
| 代理公司: | 合肥市科融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26 | 代理人: | 刘冉 |
| 地址: | 242600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wifi 指纹 人员 定位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及方法,包括指纹识别模块、信号发射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位置显示模块和危险报警模块,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工人进行指纹识别打卡,代表工人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用于给工地的雷达站发射信号,所述信号接触模块用于工地的雷达站接收每一位工人实时发出的位置信号,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对工人实时发出的位置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便于对工人进行准确的定位。本发明当工人下井作业时,信号发射模块能够发出位置信号,控制信号处理模块进行处理后对工人的位置进行显示定位,当工人的位置无法定位时还能够进行自动报警,能够对工人进行及时的搜救,大大提高了工人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位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煤矿是人类在富含煤炭的矿区开采煤炭资源的区域,一般分为井工煤矿和露天煤矿,当煤层离地表远时,一般选择向地下开掘巷道采掘煤炭,此为井工煤矿。当煤层距地表的距离很近时,一般选择直接剥离地表土层挖掘煤炭,此为露天煤矿,我国绝大部分煤矿属于井工煤矿。
煤矿一般需要人工下井进行开挖,工人下井时,工人的安全一般无法得到保证,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煤矿工人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当工人发生危险时无法进行报警器,导致安全性能较低,所以急需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来改变这一现状。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技术中无法对煤矿工人的位置进行精确定位,当工人发生危险时无法进行报警器,导致安全性能较低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包括指纹识别模块、信号发射模块、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位置显示模块和危险报警模块,所述指纹识别模块用于工人进行指纹识别打卡,代表工人已经进入工作状态,所述信号发射模块用于给工地的雷达站发射信号,所述信号接触模块用于工地的雷达站接收每一位工人实时发出的位置信号,所述信号处理模块用于对工人实时发出的位置信号进行处理分析,便于对工人进行准确的定位,所述位置显示模块用于实时显示工人所处的位置,所述危险报警模块用于在工人受到危险时及时进行报警。
该基于WIFI指纹的人员定位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首先,工人通过自身携带的指纹识别模块或者人脸识别模块进行指纹识别或者人脸识别,识别后代表工人已经进入工作状态,信号发射模块便开始实时向工地上的雷达站发射信号;
S2:雷达站内的信号接收模块不断接收来自信号发射模块发出的信号,接收信号后将信号传递给信号处理模块;
S3:信号处理模块开始对信号接收模块发来的信号进行处理,能够精确分析出每一位工人所处的位置;
S4:信号处理模块控制位置显示模块对每一位工人的实时位置进行跟踪显示,便于对每一位工人进行定位;
S5:如果某一位工人的位置无法进行定位时,说明该工人发生了危险,危险报警模块立马进行报警,便于工人及时展开施救的工作。
优选地,所述指纹打卡模块包括身份验证单元和指纹保护单元,且身份验证单元包括身份证信息验证和手机验证码验证。
优选地,所述信号处理模块包括信号转换单元和信号处理单元,且信号转换单元包括AD转换器和DA转换器,信号处理单元包括处理器、单片机和控制器。
优选地,所述位置显示模块包括距离显示单元和方向显示单元,且距离显示单元的单位精确到厘米,方向显示单元的角度为零至三百六十度。
优选地,所述危险报警模块包括语音报警单元和灯光报警单元,且语音报警单元包括报警器、扬声器和警示器,灯光报警单元包括报警灯和警示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宣城恒创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宣城恒创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70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