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轴向元器件的引线折弯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5371.4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0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徐景;何精华;罗小林;李才宏;张桓铭;刘书红;段滨;邝平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F1/00 | 分类号: | B21F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华辰智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302 | 代理人: | 贺凤 |
地址: | 610000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轴向 元器件 引线 折弯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向元器件的引线折弯装置,第一底板的内侧与第二底板的内侧相互连接且能够移动和固定,第一底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第二底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第一凹槽与第二凹槽相互对应且共同形成一个安装凹槽,第一折弯板和第二折弯板分别设于第一底板的外侧和第二底板的外侧且能够移动和固定,第一折弯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一折弯槽,第二折弯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第二折弯槽,压板位于安装凹槽的上方。本发明可以安装多个不同尺寸的轴向元器件本体,轴向元器件两端引线的折弯点可依据不同印制电路板的焊盘距离进行调整,扩大了本引线折弯装置的适用范围,提高了引线折弯作业的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轴向引线元器件的辅助加工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轴向元器件的引线折弯装置。
背景技术
用于航天电子电气产品的元器件对其引出端通常有一定的成形技术要求,如航天行业标准中,对轴向元器件两端的引线有折弯的要求,避免引起元器件本体或引线损伤以及提供应力消除;航天行业标准中还要求,轴向元器件引线的成形应使用专用的成形工具。
目前,用于轴向元器件的传统引线折弯工具一次性只能装入一只同种型号的轴向元器件,每次只能针对一只轴向元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不但效率低下,而且使用传统工具对引线折弯时,折弯位置固定,无法依据不同印制电路板的焊盘间距调节和选择折弯点,使用时有所不便,在焊接至印制电路板后也不能起到应力消除的效果,最终可能造成引线断裂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可同时安装多个轴向元器件且能适用于不同型号轴向元器件的引线折弯装置。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
一种轴向元器件的引线折弯装置,包括第一底板、第二底板、第一折弯板、第二折弯板和压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二底板横向并列排列且相互平行,所述第一底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底板的内侧相互连接且能够在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移动并能够相互固定,所述第一底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凹槽靠近所述第二底板的一侧槽壁开口,所述第二底板的上表面设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槽壁开口,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相互对应且共同形成一个槽底等高的安装凹槽,所述第一折弯板和所述第二折弯板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底板的外侧和所述第二底板的外侧,所述第一折弯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一底板的外侧相互连接且能够在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移动并能够相互固定,所述第二折弯板的内侧与所述第二底板的外侧相互连接且能够在相互远离和靠近的方向移动并能够相互固定,所述第一折弯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折弯所述轴向元器件的引线的第一折弯槽,多个所述第一折弯槽相互平行且均位于所述安装凹槽对应的区域内,所述第二折弯板的上表面设有多个用于折弯所述轴向元器件的引线的第二折弯槽,多个所述第二折弯槽与多个所述第一折弯槽分别位于所述安装凹槽的两侧且一一对应,所述压板位于所述安装凹槽的上方,所述压板与所述第一底板或所述第二底板连接且能够在竖向移动并能够相互固定。
上述结构中,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形成可以改变两者间距的活动连接结构,第一底板和第二底板之间形成的安装凹槽用于安装多个轴向元器件本体,安装凹槽的宽度可以根据需要调节,以适应不同尺寸的轴向元器件的安装需求;第一折弯板和第一底板之间、第二折弯板和第二底板之间形成可以改变间距的活动连接结构,这种结构能够适应不同引线弯折位置的弯折需求;压板用于下压固定多个轴向元器件本体,以便于对引线进行折弯操作。
作为优选,为了实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之间的活动连接及固定功能且不影响轴向元器件的安装和引线折弯操作,所述第一底板的底部内侧设有两个竖向的滑动轴和一个竖向的底板螺杆,所述底板螺杆位于两个所述滑动轴之间,所述第二底板的底部内侧设有三个外凸且为横向的底板凸片,所述底板凸片上设有条形的底板滑动孔,两个所述滑动轴穿过对应的两个所述底板滑动孔,所述底板螺杆穿过对应的所述底板滑动孔后与螺母连接。或者,滑动轴和底板螺杆也可以设在第二底板上,底板凸片也可以设在第一底板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宏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537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