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的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4662.1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74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8 |
发明(设计)人: | 肖鹏;窦斌;陆愈实;郑君;田红;崔国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主分类号: | F24T10/20 | 分类号: | F24T10/20 |
代理公司: | 武汉知产时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38 | 代理人: | 金慧君 |
地址: | 430000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缓解 地热 渗透 降低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目标地热储层的上方钻取与目标地热储层连通的第一井筒和第二井筒;S2向所述第一井筒内注入取热介质,待取热介质与目标地热储层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二井筒对热交换后的取热介质进行采出;S3向第二井筒内注入取热介质,待取热介质与目标地热储层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一井筒对热交换后的取热介质进行采出;S4循环操作S2和S3的步骤,直至完成对目标地热储层的地热能开采。本发明所述方法,防止溶解在取热介质中的矿物质在地热储层的某一固定位置不断沉积,以缓解沉淀的矿物质对地热储层渗透率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地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的方法和系统。
背景技术
干热岩地热资源是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泛、开采不受环境影响等优势,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干热岩地热储层一般结构比较致密,往往需要采用储层改造技术对储层改造形成增强型地热系统,然后向增强型地热系统中注入取热介质进行循环,取热介质在循环的过程中将地热储层中的热能携带至地表来实现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取热介质进入增强型地热系统后会与储层裂隙岩体的矿物颗粒发生水岩反应,使得储层的矿物在地热储层裂隙中发生运移输运(溶解与沉淀)。根据研究表明,在取热介质注入的储层裂隙岩体附近主要发生的是储层岩体的矿物溶解作用,溶解的矿物会沿着储层裂隙运移输运并在取热介质开采出的储层部位沉淀下来,但是储层的整体渗透率会在这种作用下下降,储层的渗透率直接会影响到储层的效率和寿命。因此亟需对储层矿物在裂隙中的运移输运所导致的储层渗透率下降的问题进行解决。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的方法和系统。
本发明提供一种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的方法,其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S1、在目标地热储层的上方钻取与目标地热储层连通的第一井筒和第二井筒;
S2、在所述第一井筒内注入取热介质,待取热介质与目标地热储层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二井筒对热交换后的取热介质进行采出,并输送至地热应用系统处;
S3、待目标地热储层渗透率下降至预设值后,再向第二井筒内注入取热介质,待取热介质与目标地热储层进行热交换后,从第一井筒对热交换后的取热介质进行采出,并输送至地热应用系统处;
S4、待目标地热储层的渗透率下降至预设值后,回到S2,并循环操作S2和S3的步骤,直至完成对目标地热储层的地热能开采。
一种应用上述缓解地热储层渗透率降低方法的系统,包括所述第一井筒、所述第二井筒、第一输送装置和第二输送装置,所述第一井筒和第二井筒的下端均与目标地热储层连通,其上端均位于地面上,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井筒和所述第二井筒对应设置,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和所述第二输送装置分别与所述地热应用系统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输送装置用于将取热介质输送至第一井筒内,或对所述第一井筒内的取热介质进行开采并输送至所述地热应用系统,所述第二输送装置用于将取热介质输送至第二井筒内,或对所述第二井筒内的取热介质进行开采并输送至所述地热应用系统。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装置包括第一双向变量泵和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一循环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井筒连通,其另一端与所述地热应用系统连通,所述第一双向变量泵设置在所述第一循环管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输送装置还包括第一三通阀、第二循环管道、第三循环管道和第一储液单元,所述第一三通阀分别与所述第一循环管道、所述第二循环管道和所述第三循环管道连通,所述第二循环管道和所述第三循环管道远离所述第一三通阀的一端分别与第一储液单元和所述地热应用系统连通,所述第一储液单元用于存储取热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未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466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