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同控制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33802.3 | 申请日: | 2020-09-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640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 发明(设计)人: | 刘宏伟;李伟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C23F11/00 | 分类号: | C23F11/00;C23F15/00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创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367 | 代理人: | 李思坪 |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控制 微生物 腐蚀 金属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协同控制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方法及其应用,为降低金属的微生物腐蚀作用,本发明通过利用物理磁场与缓蚀剂的协同耦合作用,显著降低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速率,提高缓蚀剂的缓蚀效率;同时还可利用缓蚀剂与磁场的协同耦合作用,在不改变缓蚀剂缓蚀效率的前提下,降低缓蚀剂的用量,减少了缓蚀剂对环境的污染;本发明首次同时引入物理磁场和缓蚀剂,通过二者的协同作用显著的降低金属材料的腐蚀速率,在油气田工业集输管线、海洋工程装备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腐蚀与防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协同控制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碳钢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常用的管道材料,但是管道的腐蚀,包括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由于油田采出水含有大量的CO2,因此,油田管线普遍存在CO2腐蚀现象。如不采取任何缓解措施,腐蚀速率可达10毫米/年或以上。在微生物存在条件下,金属材料腐蚀尤其是局部腐蚀更为严重,局部腐蚀是造成尤其管线等装备服役失效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微生物腐蚀是指由于微生物的自身生命活动直接加速金属材料腐蚀或者通过其代谢产物间接地加速金属材料腐蚀的现象,微生物腐蚀是一个动态过程,其腐蚀机制极其复杂。统计表明,微生物腐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总经济损失的20%左右。
金属材料腐蚀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是若能利用现有的防腐技术可减少约1/3的经济损失。对控制微生物腐蚀最常用的方法是添加杀菌剂,直接杀死管线介质中的微生物,进而控制微生物腐蚀。一方面,杀菌剂的大量使用会增加环境的负荷,带来很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杀菌剂对浮游微生物较为有效,但却很难杀死生物膜中的微生物。微生物长期处于杀菌剂环境中还会产生抗药性,从而显著的降低杀菌剂的杀菌效率,因此单纯利用杀菌剂很难达到很好的控制微生物腐蚀的效果。
缓蚀剂普遍应用于油气田系统控制管线的腐蚀,有机类吸附型缓蚀剂通过在钢铁材料表面形成纳米级的吸附薄膜,从而起到缓蚀的作用。有机缓蚀剂包括胺类、羧酸类、咪唑啉及其盐类或衍生物,缓蚀剂的缓蚀效率依赖于吸附膜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如果缓蚀剂膜不完整或表面覆盖有缺陷,一方面会降低缓蚀剂缓蚀效率,另一方面局部腐蚀依然会发生。由于缓蚀剂的高毒性,其广泛使用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此外,缓蚀剂的使用量大,价格也非常昂贵。尤其在微生物存在条件下,因为生物膜的形成,缓蚀剂膜的缺陷增多,缓蚀效率会显著的降低。
因此,为了提高缓蚀剂或杀菌剂及缓蚀杀菌剂的抗腐蚀效率,有必要采用缓蚀剂与其他方法的联合使用,从而通过耦合协同作用,显著的降低微生物腐蚀速率,达到控制管线钢微生物腐蚀的目的。
目前普遍使用的是采用多种缓蚀剂协同耦合来提高缓蚀剂的缓蚀效率,但是该方法应对微生物腐蚀效率依然很低,而且经济成本依然较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协同控制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方法,利用物理的静磁场与缓蚀剂(或者缓蚀杀菌剂)协同耦合,显著的降低了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速率,提高了缓蚀剂的缓蚀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本发明提供一种协同控制微生物腐蚀金属的方法,即利用磁场和缓蚀剂协同降低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作用。
本发明利用磁场和缓蚀剂协同降低微生物对金属的腐蚀作用,由于同时引入了物理磁场和缓蚀剂,一方面磁场和缓蚀剂均会对微生物活性产生影响,抑制微生物在金属材料表面的吸附生物膜的形成,另一方面磁场的存在可以保证缓蚀剂在材料表面吸附膜的完整性,减少缓蚀剂吸附膜的缺陷,从而起到协同作用,显著的降低微生物腐蚀金属的速率,达到控制微生物腐蚀的目的;在油气田工业集输管线、海洋工程装备等金属的腐蚀与防护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优选地,所述磁场的强度为10-200mT。进一步的,所述磁场的强度为76mT。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380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心理学治疗催眠床
- 下一篇:芯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