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医用手环的监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3051.5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3305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王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 |
主分类号: | G08B21/04 | 分类号: | G08B21/04;A61B5/00;A61B5/01;A61B5/02;A61B5/020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22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医用 监控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医用手环的监控系统,包括医用手环,医用手环的内部设置有处理器模块,处理器模块与GPS定位模块以及数据存储模块连接,通讯模块连接有终端一,处理器模块与蓝牙模块连接,蓝牙模块连接终端二,处理器模块连接报警模块,终端一、终端二以及报警模块均通过无线信号与中央护理站连接。该医用手环的充电座设置了支撑托板用来放置医用手环,在充电的时候直接放置在支撑托板上即可,而且支撑托板的一端设置了折弯部,对医用手环进行限位,防止其掉落;采用了GPS定位模块和蓝牙模块两种定位方式,当病人超过蓝牙覆盖的范围内时,蓝牙模块与处理器模块断开连接,GPS定位模块与其连接,报警模块向中央护理站发出警报,提醒医护人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监控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医用手环的监控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医用手环是一种穿戴式智能设备,通过这款医用手环,用户可以记录日常生活中的锻炼、睡眠、部分还有饮食等实时数据,并将这些数据与智能手机同步,起到通过数据指导健康生活的作用,目前常见的智能医用手环一般采用分体式设计,一般由两部分组成,医用手环和充电器,现有的智能医用手环充电时需要配备一个专用的充电数据线并连接适配器。
申请号CN201721009085.5的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医用手环,属于智能穿戴技术领域,包括医用手环本体和医用手环带,医用手环本体的内部设有处理器和与处理器电连接的电源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定位模块、陀螺仪和计时模块,医用手环本体的正面设有显示屏,医用手环本体的正面还设有按键和保护盖,保护盖的一端与医用手环本体的一端可转动的连接,保护盖的另一端与医用手环本体的另一端卡接,保护盖用于遮盖住显示屏和按键,医用手环带包括第一医用手环带和第二医用手环带,第一医用手环带的一端与医用手环本体的一端连接,第二医用手环带的一端与医用手环本体的另一端连接,第一医用手环带与第二医用手环带通过带扣连接。其结构简单,功能多样,保护盖不仅起到保护显示的作用,同时还能够防止误操作碰触到按键。但是对上述发明来说具有如下缺陷:该智能医用手环没有设置与其配套的充电座,用来放置充电时的医用手环,使得充电时不方便,即使在充电时边上放置了载台,一方面载台表面没有设置固定手环的结构,使得充电时易掉落,另一方面载台体积大,使用不方便。
在专利CN201610808442.8一种基于智能手环的医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方法,包括智能手环和医护中心服务器,智能手环包括微处理器和与微处理器相连的数据采集模块、定位模块、控制模块、无线模块、SIM卡、电源模块和触屏感应模块,医护中心服务器包括监控终端和与监控终端连接的网络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数据采集模块用于实时采集用户的体温、脉搏和血压,控制器通过无线模块连接到监控终端。本发明可以随时了解病人的地理位置信息和多项身体基础数据,实现随时随地对病人进行监控和管理,及时获得帮助,提高护理质量,通过网络服务器还能够从网上了解到病人的情况,独立的数据库服务器能够保证数据保存的可靠性和传输的稳定性,也能够实现数据传输更快。
但是该基于智能手环的医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方法仅设置了定位模块采用GPS定位,只能够对病人位置进行简单定位,当期在建筑物内时,定位效果差,且在短距离定位不精确,因此易发生病人远离医院时不能够及时发出警报,从而产生不可挽回的后果;
而且该基于智能手环的医用监护系统及其监护系统在数据传输的过程中只通过一个传输终端进行传输,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数据传输缓慢卡顿的现象,而且在数据整理时繁琐,费时费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医用手环的监控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医用手环的监控系统,包括医用手环,所述医用手环的内部设置有处理器模块,所述处理器模块与数据采集模块连接,所述处理器模块分别与太阳能充电模块、GPS定位模块以及数据存储模块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未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305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的电机绕组接线方法
- 下一篇:一种拜耳法氧化铝生产中蒸发原液提温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