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皂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26612.9 | 申请日: | 2020-09-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36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09 |
| 发明(设计)人: | 谷莉;孙凯丽;宋丹;张熠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科大学 |
| 主分类号: | A61K31/704 | 分类号: | A61K31/704;A61K36/82;A61P25/24;A61P25/22 |
| 代理公司: | 沈阳亚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107 | 代理人: | 马维骏 |
| 地址: | 110122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皂素 制备 预防 治疗 抑郁症 药物 中的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茶皂素的应用,尤其涉及茶皂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研究发现茶皂素能够明显改善CMUS模型小鼠抑郁行为(包括糖水、强迫游泳、悬尾)以及抑郁症经常伴发的焦虑行为(旷场),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茶皂素可以增强BDNF表达,证明茶皂素是通过上调BDNF表达而发挥抗抑郁作用,其作用强度与氟西汀相仿,可以用于制备预防或者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茶皂素属于天然成分,由其制备的药物不会造成严重的副作用,服用安全,能够解决治疗抑郁症的难题,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涉及茶皂素的应用,尤其涉及茶皂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抑郁症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心境障碍。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一定的负担。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目前临床一线抗抑郁药多以调节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水平为主要作用机制,但只有1/3左右的患者用药后抑郁症状有明显改善。而且抗抑郁药起效时间长、副作用明显。常出现的副作用包括血清毒性,表现狂躁、不安、失眠等,严重时发生高血压危象,危机生命。因此寻找单胺类神经递质以外抗抑郁治疗靶点和相关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脑内的前额皮质和海马等部位出现结构和功能改变,表现为脑组织萎缩,神经元体积减小、数量降低,神经突触数量和密度下降等。2006年,Duman提出了“神经营养假说”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该假说认为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水平降低,可引起大脑功能紊乱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BDNF是神经生长因子家庭成员之一,广泛分布于神经系统中。酪氨酸激酶受体(tyrosine kinase B,TrkB)作为mBDNF(mature BDNF)的作用靶点,激活后可启动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起到维持神经元存活、提高神经突触可塑性和完整性的作用。来自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的证据进一步证实了“神经营养假说”,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小鼠的边缘系统中BDNF表达水平降低,而抗抑郁药则可上调BDNF的表达,在抑郁患者脑内也有相似的变化,提示调节抑郁相关脑区内BDNF水平与抗抑郁药物的治疗效应相关。因此,“神经营养假说”为抗抑郁药物研发的提供新思路。
茶皂素(Teasaponin,TS)又名茶皂苷,是从茶树中提取的一种五环三类植物皂甙,由配基、糖体和有机酸三部分组成,存在于茶籽、茶叶、茶根等各个部分,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茶皂素除了作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应用于洗涤产品中,还广泛应用于农业、水产养殖、食品和医药领域。近些年针对茶皂素的药理效应研究显示,茶皂素具有抗氧化、抗炎、调节肠道菌群、抗菌抗病毒、降血脂、抗肿瘤等作用,在医药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近年来,茶皂素在神经领域中的研究日益增多。研究发现茶皂素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高脂饮食引起的认知障碍,并可降低脑内IL-1β、IL-6和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同时研究还发现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时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OA)可降低大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中血红素加氧酶1(hemo oxygenase-1,HO-1)的表达,进而抑制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形成。这提示茶皂素或具有一定的神经调节和保护作用。然而,目前并未发现有技术有关茶皂素在抑郁症治疗领域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茶皂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茶皂素在制备预防或治疗抑郁症药物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剂型为任何药物治疗学上可接受的剂型。
进一步地,所述药物的剂量为任何药物治疗学上可接受的剂量。
一种抗抑郁药物,包括茶皂素以及药物上可接受的载体。
与现有技术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科大学,未经中国医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66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