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21614.9 | 申请日: | 2020-09-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92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董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宁美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3C9/22 | 分类号: | B63C9/22;G01M5/00;G01M13/00;G01K1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冠和权律师事务所 11399 | 代理人: | 朱健 |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救生 装置 | ||
1.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包括船舶本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本体(1)右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箱(2),所述固定箱(2)内壁背侧的顶部和底部均固定连接有固定杆(3),所述固定杆(3)的前端与固定箱(2)内壁的前侧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3)的表面滑动套接有滑杆(4),所述滑杆(4)的顶部与固定箱(2)内壁的顶部滑动连接,所述滑杆(4)的底部贯穿固定箱(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L型固定杆(5),所述固定箱(2)底部的背侧且对应第一L型固定杆(5)的位置固定连接有第二L型固定杆(6),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5)的背侧与第二L型固定杆(6)的前侧接触,所述滑杆(4)背侧的顶部和底部且套接在固定杆(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复位机构(7);
所述复位机构(7)包括空心环(71),所述空心环(71)的右侧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剪叉杆(72),所述固定杆(3)表面的背侧滑动连接有滑套(73),所述滑套(73)的内侧固定连接有连接杆(74),所述剪叉杆(72)远离空心环(71)的一端通过轴销与连接杆(74)的右侧活动连接,所述第一L型固定杆(5)和第二L型固定杆(6)的表面套接有救生圈(75),所述救生圈(75)的内侧与第一L型固定杆(5)和第二L型固定杆(6)的表面接触;
所述固定杆(3)的表面且位于滑套(73)的背侧套接有弹簧(10),所述弹簧(10)的背侧与固定箱(2)内壁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0)的前端与滑套(73)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弹簧(10)与滑套(73)配合使用;
还包括:刚度驱动器接口、船舶电源、刚度测量传感器、温度驱动器接口、温度传感器、控制模块;
所述船舶电源与所述刚度驱动器接口、刚度测量传感器、温度驱动器接口、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连接,用于提供电源;
所述刚度驱动器接口与所述刚度测量传感器连接;
所述温度驱动器接口与所述温度传感器连接;
所述刚度测量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弹簧(10)的一侧;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所述弹簧(10)的另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2)内壁的顶部且对应滑杆(4)的位置开设有滑轨(8),所述滑轨(8)的长度大于滑杆(4)的移动距离,所述滑轨(8)与滑杆(4)配合使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2)的底部且对应滑杆(4)的位置开设有开口(9),所述开口(9)的宽度与滑杆(4)之间的间距小于一厘米,所述开口(9)与滑杆(4)配合使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杆(4)的内腔且对应固定杆(3)的位置开设有通孔(11),所述通孔(11)的横截面积大于固定杆(3)的横截面积,所述通孔(11)与固定杆(3)配合使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的救生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10)第一弹簧体(101)、第二弹簧体(102)、缓冲体(103)、第一连接体(104)、第二连接体(105)、限位体(106);
所述第一弹簧体(101)与第二弹簧体(102)重叠设置,且所述第二弹簧体(102)位于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内部,且所述缓冲体(103)粘连设置于所述第一弹簧体(101)与第二弹簧体(102)中间;
所述第一连接体(104)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一端,所述第二连接体(105)设置在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连接体(104)与滑套(73)的背侧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体(105)与固定箱(2)内壁的背侧固定连接;
所述限位体(106)设置于所述第二弹簧体(102)的内部,且所述限位体(106)的一端与第一连接体(104)连接,另一端与第二连接体(105)连接,且从滑套(73)的背侧到固定箱(2)内壁的背侧对应的所述第一弹簧体(101)以及第二弹簧体(102)的内径逐渐增大;
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第二弹簧体(102)、缓冲体(103)、第一连接体(104)、第二连接体(105)、限位体(106)表面均有防腐层;
所述第一弹簧体(101)的直径为4-5cm,所述第二弹簧体(102)直径为2-3cm,且所述第二弹簧体(102)采用螺纹式的高钢碳材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宁美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宁美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1614.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