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收机上行链路的防饱和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21559.3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438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李妍琳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52 | 分类号: | H04W52/52;H04B1/16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立钧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5 | 代理人: | 吴梅锡;刘芳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机 上行 饱和 方法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机上行链路的防饱和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在基站的RRU上电启动,载波建立后,通过上行功控周期性的检测每个载波的RTWP功率值,在任一载波的RTWP功率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将该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下调整,并在任一个载波的RTWP功率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且该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小于预设G6初始值时,将该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上调整,从而,使得载波的G6出口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零,防止接收机上行数字域链路过早饱和,对基站接收机的硬件链路进行保护。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接收机上行链路的防饱和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通信环境更趋复杂化,空间存在的信号种类更加繁多,对基站的接收机性能要求也更趋严格。在基站的接收机上,若大幅度信号直接进入接收机,则有几率损坏接收机的硬件链路。而接收机的硬件链路发生部分损坏时,会导致基站无法正常工作,严重影响基站所覆盖区域的用户通信,而且后期对基站的检修工作还会产生不少的维护成本。因此对基站的接收机的硬件链路进行保护至关重要。
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模拟域增益自动控制算法(Analog automatic gaincontrol,AAGC)算法和数字自动增益控制算法(Digital Auto Gain Control,DAGC)算法,来预防接收机上行射频链路的过早饱和。
然而,上述AAGC算法和DAGC算法对于中频数字域的饱和无能为力,因此,如何防止接收机上行数字域链路过早饱和,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接收机上行链路的防饱和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机上行链路的防饱和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在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上电启动,载波建立后,通过上行功控以预设时间为周期检测每个载波的宽带接收总功率(Received Total WidebandPower,RTWP)功率值;
在检测有任一个载波的RTWP功率值大于第一预设阈值时,将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下调整,以使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出口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零;
在检测所述任一个载波的RTWP功率值小于或等于第二预设阈值,所述第二预设阈值小于所述第一预设阈值,且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小于预设G6初始值时,将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上调整,以使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出口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预设G6初始值,通过一下方式确定:
根据所述RRU上行链路的归一化增益定标值、射频固定衰减值,以及G3_4出口由于位宽从第一预设值变到第二预设值引入的增益变化和G6出口由于位宽从第三预设值变到第四预设值引入的增益变化,确定所述预设G6初始值,其中,所述第二预设值大于所述第一预设值,所述第四预设值小于所述第三预设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下调整,以使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出口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零,包括:
根据所述预设G6初始值、所述任一个载波的RTWP功率值和所述第一预设阈值,将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下调整,以使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出口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零。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将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软件补偿归一化值向上调整,以使所述任一个载波的G6出口峰值功率小于或等于零,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成都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155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聚酰胺复合纳滤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半导体结构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