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安全性高的建筑施工架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10538.1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137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4 |
发明(设计)人: | 袁佳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荣国誉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G1/15 | 分类号: | E04G1/15;E04G1/24;E04G1/30;E04G5/02;E04G5/14;E04G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曹利华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安全性 建筑 施工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安全性高的建筑施工架,包括龙门架和踏板,所述龙门架设有两个,所述踏板安装在所述龙门架顶部,所述龙门架包括一组竖杆,所述两个竖杆之间焊接有横杆,所述横杆设置有两个,所述踏板贴近所述龙门架的一侧安装有搭扣,所述搭扣卡接在所述上方的横杆上,所述两个横杆之间纵向焊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和所述其中一侧的竖杆之间焊接有爬梯,所述竖杆顶部固定有防护柱,所述相邻防护柱上皆对称开设有滑槽,所述同侧一组滑槽内皆安装有防护杆,所述龙门架两侧安装有加强杆,所述加强杆设置为两个,且所述两个加强杆交叉设置,所述竖杆底部安装有加固座。本发明安全性高,能够根据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的体型进行调整,适用范围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性高的建筑施工架,属于建筑施工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建筑施工是指工程建设实施阶段的生产活动,是各类建筑物的建造过程,也可以说是把设计图纸上的各种线条,在指定的地点,变成实物的过程。它包括基础工程施工、主体结构施工、屋面工程施工、装饰工程施工等。施工作业的场所称为“建筑施工现场”或叫“施工现场”,也叫工地,施工架是工地常常用到的器材,通过施工架可以抬高离地间隙,使得建筑工人得以在高处施工作业,
建筑界的通用术语,指建筑工地上用在外墙、内部装修或层高较高无法直接施工的地方。主要为了施工人员上下干活或外围安全网维护及高空安装构件等,说白了就是搭架子,脚手架制作材料通常有:竹、木、钢管或合成材料等。有些工程也用施工架当模板使用,此外在广告业、市政、交通路桥、矿山等部门也广泛被使用,长期以来,由于架设工具本身及其构造技术和使用安全管理工作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致使事故的发生率较高。有关统计表面:在中国建筑施工系统每年所发生的伤亡事故中,大约有1/3左右直接或间接地与架设工具及其使用的问题有关。随着中国建筑市场的日益成熟和完善,竹木式脚手架已逐步淘汰出建筑市场,只在一些偏远落后的地区仍在使用;普通钢管施工架因其维修简单和使用寿命长以及投入成本低等多种优点,占据中国国内70%以上的市场,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施工架做为一种基础的建筑设施,广泛应用于各种大小型的建筑工地上,起到了很大的辅助作用。而它的发展历程是相当漫长的,从开始的不完善到最后的一步步接近完美,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
门式施工架是建筑用脚手架中,应用最广的施工架之一。由于主架呈“门”字型,所以称为门式或门型施工架,也称鹰架或龙门架。但传统的门式施工架的定位组件结构简单,施工架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冲涮、沉降等原因,施工架放置在地面上不够稳定,施工架底部容易悬空、松动,使施工架承重性能变坏,不能保证脚手架在工作时位置产生偏移,安全性能不高。
目前市面上的施工架大多没有加装其他的防护措施,只能通过防护栏起到简单的防护作用,由于施工架的特殊使用环境,在高空中具有好的防护效果是最重要的,现有的施工架还要搭配其他的防护措施才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若单独使用,起到的防护效果并不好,不能很有效的保护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且而且脚手架的高度是固定的,不能够根据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的体型进行调整,使得在高空作业时工作人员无法进行很好的扶持,导致工作人员在工作时具有较大的压力,并且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能很好的满足使用需要。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致力于设计一种安全性高的建筑施工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建筑施工架,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采用如下技术方案达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荣国誉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荣国誉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05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 下一篇:抑制排涝期积水道路面源污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