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05290.X | 申请日: | 2020-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2849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09 |
| 发明(设计)人: | 张荣;李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 |
| 主分类号: | F16F15/02 | 分类号: | F16F15/02;F16C33/02 |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周伟锋 |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结构 缓冲 装置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其中,吸能结构包括安装座,安装座上开设有贯穿安装座的导向孔,导向孔的孔壁上设有绕导向孔的轴线螺旋延伸的凸肋;以及吸能管,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件,吸能管的一端插设于导向孔内,并与凸肋的一端抵接。本申请提供的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采用了吸能管与安装座配合,通过在导向孔的孔壁上设置绕其轴线螺旋延伸的凸肋,来引导伸入导向孔内的吸能管进行旋转前进,并且在旋转前进的过程中吸能管通过自身破裂来吸收冲击产生的能量,使得吸能管的吸能行程大于吸能管的长度,从而解决了吸能件的吸能行程无法大于吸能件的长度的技术问题,在取得同样吸能效果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了吸能缓冲装置的占用空间。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吸能缓冲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的吸能缓冲装置一般是采用压溃蜂窝结构件、刨削金属件、膨胀管件或者压缩管件等方式,来实现吸收碰撞时产生的冲击能量。但是由于蜂窝结构件、金属件或者管件等吸能件的吸能行程小于或等于其自身的长度,为了满足吸能的需要,往往需要将吸能件的长度做得很长,导致吸能缓冲装置需要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不利于其适用在安装空间有限的设备上。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吸能件的吸能行程无法大于吸能件的长度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吸能结构,包括:
安装座,所述安装座上开设有贯穿所述安装座的导向孔,所述导向孔的孔壁上设有绕所述导向孔的轴线螺旋延伸的凸肋;以及
吸能管,为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件,所述吸能管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导向孔内,并与所述凸肋的一端抵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管的伸入所述导向孔内的端部的外壁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凸肋的一端啮合于所述导向槽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管的外壁上还设有导向面,所述导向槽通过所述导向面与所述吸能管的外壁面过渡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凸肋的倾斜度为5~15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管与所述导向孔同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向孔的孔径从靠近所述吸能管的一侧向远离所述吸能管的一侧逐渐缩小。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座上还开设有多个用于供螺栓穿过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轴线与所述导向孔的轴线平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吸能缓冲装置,包括防撞板和上述吸能结构,所述防撞板固定于所述吸能管的远离所述安装座的一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缓冲装置还包括:
轴承,设于所述防撞板和所述吸能管之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防撞板的远离所述吸能管的表面上设有防爬齿。
本申请提供的吸能结构及吸能缓冲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了吸能管与安装座配合,通过在导向孔的孔壁上设置绕其轴线螺旋延伸的凸肋,来引导伸入导向孔内的吸能管进行旋转前进,并且在旋转前进的过程中吸能管通过自身破裂来吸收冲击产生的能量,使得吸能管的吸能行程大于吸能管的长度,从而解决了吸能件的吸能行程无法大于吸能件的长度的技术问题,在取得同样吸能效果的情况下,有效地减小了吸能缓冲装置的占用空间,有利于扩大吸能缓冲装置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未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52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