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及其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04095.5 | 申请日: | 2020-09-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53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 发明(设计)人: | 尚巍巍;史永刚;王小东;李博;支旭波;李娜;樊宝华;王兴;成泽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陕钢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12;C22C33/04 |
| 代理公司: | 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 61214 | 代理人: | 弓长 |
| 地址: | 723000 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西二***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屈强 0.8 mg600 级锚杆钢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及生产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铁水脱硫、转炉冶炼、连铸、热轧;热轧具体为钢坯加热、粗轧、中轧、精轧、控制冷却、冷床空冷、堆垛缓冷;钢筋成分按质量百分比为:C:0.25~0.30%、Si:0.50~0.65%、Mn:1.45~1.60%、V:0.070~0.120%、Nb:0.010~0.020%、S:≤0.035%、P:≤0.035%,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杂质。通过本方法生产的锚杆钢,屈服强度达到600MPa以上,抗拉强度达到800MPa以上,满足屈强比≤0.8的要求,20℃冲击吸收能量在50J以上,组织为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钢材性能稳定,使用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及其轧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还涉及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锚杆钢主要有MG335、MG400级别,MG500、MG600等级别锚杆钢的应用也逐渐广泛,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对锚杆钢的性能要求更高,研制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同时,发展高强钢筋,进一步提升高强钢筋的标准和应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对推动钢铁工业和建筑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满足屈强比≤0.8的要求,20℃冲击吸收能量(KV2)在50J以上,组织为均匀的铁素体+珠光体,钢材性能稳定,使用效果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的生产方法。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按质量百分比由以下组分组成:C:0.24~0.28%、Si:0.60~0.75%、Mn:1.45~1.60%、V:0.070~0.120%、Nb:0.010~0.020%、S:≤0.030%、P:≤0.03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本发明所采用的第二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的生产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按照重量百分比,称取下列组分:C:0.24~0.28%、Si:0.60~0.75%、Mn:1.45~1.60%、V:0.070~0.120%、Nb:0.010~0.020%、S:≤0.030%、P:≤0.030%,余量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各组分的重量百分比之和为100%;
步骤2,将步骤1中称取的原料融化为钢水并铸钢坯;
步骤3,将步骤2所述钢坯直接热送加热或堆垛冷却后加热;
步骤4,将加热后的钢坯依次进行粗轧、中轧和精轧,得到成品钢材;
步骤5,将步骤4初步控制冷却后的钢材自然冷却至室温,即得屈强比≤0.8的MG600级锚杆钢。
本发明的特点还在于,
步骤2所述铸坯控制控制中包温度1528~1548℃,过热度25~45℃,连铸坯拉速在3m/min。
步骤3加热温度设定为:预热段950~1050℃,加热段1150~1200℃,均热段1160~1200℃;加热时间控制在120~160min。
步骤4粗轧控制开轧温度在1100~1120℃、控制进入精轧温度在1060~1090℃,轧后控制冷却,控制上冷床温度在950~1030℃。
本发明各元素含量选择依据:
C:在亚共析范围内,随着C含量的增加,抗拉强度不断提高,为提高MG500级锚杆钢的性能,控制成分在0.24~0.28%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陕钢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陕钢集团产业创新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409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