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箱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箱体的组装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901525.8 | 申请日: | 2020-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19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01 |
| 发明(设计)人: | 陈彬彬;薛丹月;王庆;陈宜锋;任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M50/171 | 分类号: | H01M50/171;H01M50/102;H01M50/148;H01M50/186;H01M50/184;H01M50/204;H01M50/244;H01M50/242;H01M50/24;F16J1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飞联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857 | 代理人: | 赵琳琳 |
| 地址: | 352100 福建***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箱体 电池 用电 设备 组装 方法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箱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箱体的组装方法,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其中,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容纳槽、密封胶和第二箱体。第一箱体具有开口。容纳槽沿开口的周向设置。密封胶容纳于容纳槽内。第二箱体具有周向布置的结合部,结合部用于在第二箱体盖合在开口上时伸入容纳槽内并与密封胶结合,以实现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密封连接。容纳槽可对密封胶起到限制作用,密封胶在容纳槽内不会出现偏移现象,不易出现密封失效的情况,保证密封胶的密封性能。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动力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箱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箱体的组装方法。
背景技术
为保证电池的密封性,一般需要在电池的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之间进行密封。在一些情形中,在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之间设置密封圈,来实现对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密封,这种密封方式密封容易失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箱体、电池、用电设备及箱体的组装方法,以改善现有的密封方式密封容易失效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箱体,包括第一箱体、容纳槽、密封胶和第二箱体;
第一箱体具有开口;
容纳槽沿所述开口的周向设置;
密封胶容纳于所述容纳槽内;
第二箱体具有周向布置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用于在所述第二箱体盖合在所述开口上时伸入所述容纳槽内并与所述密封胶结合,以实现所述第一箱体与所述第二箱体的密封连接。
在本申请提供的箱体中,由于密封胶容纳于容纳槽内,容纳槽对密封胶起到限制作用,密封胶在容纳槽内不会出现偏移现象,不易出现密封失效的情况,保证密封胶的密封性能。由于第二箱体的结合部延伸至容纳槽内与密封胶结合,容纳槽对结合部也可起到限位作用。在安装时,容纳槽内注入密封胶后,将第二箱体的结合部延伸至容纳槽内与密封胶结合,则实现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密封,安装方便快速。在安装过程中,即使第二箱体按压过量,容纳槽内始终容纳有密封胶,第二箱体的结合部与密封胶始终能够保持在结合状态,不会因第二箱体按压过量而造成密封失效。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结合部用于伸入所述容纳槽内并插入所述密封胶中,以使所述结合部与所述密封胶结合。
上述方案中,通过结合部插入密封胶中,来实现结合部与密封胶的结合,提高了结合部与密封胶结合后的牢固性,增大了密封胶与结合部的接触面积,提高了第一箱体与第二箱体的密封性。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容纳槽位于所述第一箱体的内侧。
上述方案中,通过将容纳槽设置在第一箱体的内侧,有效利用第一箱体内部的空间,减少第一箱体所占用的外部空间,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包括支架,支架设置在所述第一箱体内,所述第一箱体的内周壁与所述支架共同限定所述容纳槽。
上述方案中,通过设置在箱体内部的支架与第一箱体的内周壁共同限定出容纳槽,结构简单,可使容纳槽尽可能的靠近于第一箱体的四周的边缘。此外,设置于第一箱体的支架可对第一箱体起到一定的加固作用。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具有限位部;
所述限位部用于与位于所述第一箱体内的电池单元抵靠,以限制所述电池单元向靠近所述第二箱体的方向移动。
上述方案中,支架的限位部可对放置在第一箱体内的电池单元起到限制作用,以降低电池单元在第一箱体内晃动的可能性。也就是说,支架具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与第一箱体的内周壁共同限定出容纳槽,另一个作用是将电池单元限制在第一箱体内。
在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与所述第一箱体一体成型;或
所述支架独立于所述第一箱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0152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