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零部件打磨装置及其打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99313.0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488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26 |
发明(设计)人: | 胡兵;彭培石;张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视莱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1/02 | 分类号: | B24B21/02;B24B21/18;B24B41/02;B24B41/06;B24B47/04;B24B47/12 |
代理公司: | 南京泰普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60 | 代理人: | 窦贤宇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零部件 打磨 装置 及其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零部件打磨装置及其打磨方法,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立板,且两个立板上滑动连接有同一个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且安装架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打磨电机,所述安装架的另一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从动轮,所述打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主动轮,且主动轮和从动轮上传动连接有同一个打磨带,所述底座上滑动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和电动推杆。本发明通过分别启动驱动电机、转动电机和打磨电机,可实现对管状工件进行全面的打磨,以此可大大减少人工操作量,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具有良好的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加工相关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零部件打磨装置及其打磨方法。
背景技术
汽车零部件在机械加工中,经过车削、铣削、刨削等机加工做成成品后,由于在这些机加工过程中,在汽车零部件的端面会产生毛刺,因此需要对汽车零部件进行去毛刺处理,在业内俗称工种或工艺(叫打磨)。
但目前在针对管状零件进行打磨时,往往需要根据管状零件的长度不断的调节打磨装置的位置,所以在打磨时会比麻烦,所以我们提出一种汽车零部件打磨装置及其打磨方法,用于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零部件打磨装置及其打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零部件打磨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立板,且两个立板上滑动连接有同一个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安装架,且安装架的一侧内壁上固定安装有打磨电机,所述安装架的另一侧内壁上转动连接有从动轮,所述打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主动轮,且主动轮和从动轮上传动连接有同一个打磨带;
所述底座上滑动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两侧分别固定安装有转动电机和电动推杆,所述转动电机的输出轴贯穿固定架并固定安装有固定夹板,且电动推杆的输出轴贯穿固定架并转动连接有转动夹板,所述固定夹板与转动夹板相配合,所述底座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固定架螺纹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底座的顶部开设有连接槽,所述连接槽内滑动连接有螺纹板,所述螺纹板的顶部延伸至底座的上方并与固定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延伸至连接槽内并固定安装有螺杆,所述螺杆贯穿螺纹板并与螺纹板螺纹连接,可方便带动固定架进行横向移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两个立板上转动连接有同一个转轴,所述转轴与移动板传动连接,所述转轴的一端延伸至位于一侧的立板的一侧,且位于一侧的立板上转动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与转轴传动连接,可通过转轴进行转动,带动移动板进行纵向运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转轴上固定安装有位于两个立板之间的U型杆,所述移动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上滑动套设有连接板,所述U型杆贯穿连接板并与连接板转动连接,可实现U型杆与移动板进行传动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转轴上固定套设有位于立板一侧的蜗轮,且转动杆上固定套设有蜗杆,所述蜗杆与蜗轮相啮合,可方便带动转轴进行转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位于一侧的立板上固定安装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滑动连接有齿条,所述转动杆的底端固定安装有齿轮,所述齿条与齿轮相啮合,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滑孔,且滑孔内转动连接有丝杆,所述丝杆的一端贯穿滑孔的一侧内壁并延伸至支撑板的外侧,所述丝杆与齿条传动连接,可方便带动转动杆进行转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所述丝杆上螺纹连接有位于滑孔内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的一侧顶部延伸至支撑板的上方并与齿条的一侧固定连接,可方便带动齿条进行移动,并且能够实现对齿条进行限位。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两个立板相互靠近的一侧均对称固定安装有两个滑杆,且四个滑杆均贯穿移动板并均与移动板滑动连接,可实现对移动板进行纵向滑动限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视莱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未经南京视莱尔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931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