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支撑装置、压缩机和制冷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98217.4 | 申请日: | 2020-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835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郭莉娟;陈晓育;王建华;谭书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4B37/12 | 分类号: | F04B37/12;F04B39/12;F04B35/04;F04B39/00;F04B39/14;H02K5/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友联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43 | 代理人: | 汪海屏;王淑梅 |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支撑 装置 压缩机 制冷系统 | ||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压缩机和制冷系统。支撑装置用于压缩机,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件和至少一个镂空部,支撑件能够连接压缩机的壳体的内表面以支撑壳体;至少一个镂空部沿支撑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撑件。通过设置与压缩机的壳体内表面相连接的支撑件,可从壳体内部为壳体提供支撑,从而与壳体形成约束关系,能够抑制壳体振动变形,起到加强壳体刚度的作用,并能有效提高电机上腔结构模态,从而减小电机的高频振动传递,降低高频噪声辐射。通过设置贯穿支撑件的镂空部,可避免支撑装置对电机上腔造成封堵,可保证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经镂空部顺畅通过,进而降低电机上腔的积油风险,有助于保障压缩机的可靠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支撑装置、一种压缩机和一种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绝大多数压缩机朝小型化、低噪化和轻量化的方向设计,使得压缩机噪声问题异常突出,尤其是高频噪声,在匹配空调时表现出刺耳的尖叫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压缩机。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支撑装置,用于压缩机,支撑装置包括支撑件和至少一个镂空部,支撑件能够连接压缩机的壳体的内表面以支撑壳体;至少一个镂空部沿支撑件的厚度方向贯穿支撑件。
压缩机包括壳体以及位于壳体内的泵体组件和电机,电机包括定子和转子,电机的转子套设在泵体组件的曲轴上,电机的转子转动,可带动泵体组件的曲轴转动,实现对进入泵体组件的气体的压缩。壳体具体包括相连接的上壳体、主壳体和下壳体。其中电机的定子与主壳体相连接,泵体组件连接在电机朝向下壳体的一侧,电机和泵体组件组成的空腔称为电机下腔,电机和上壳体组成的空腔称为电机上腔,即电机上腔位于电机背离泵体组件的一侧。经研究发现,压缩机的噪声的频率特性通常在4500Hz频段以上,均是由控制器载波频率和电机谐波调制形成的调制波,且该类噪声均是通过电机上腔振动传递导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具体可放置在压缩机的电机上腔内。通过设置与压缩机的壳体内表面相连接的支撑件,可从壳体内部为壳体提供支撑,具体是支撑壳体的主壳体对应于电机上腔的部分,从而与壳体形成约束关系,能够抑制壳体振动变形,起到加强壳体刚度的作用,并能有效提高电机上腔结构模态,从而减小电机的高频振动传递,降低高频噪声辐射。支撑装置还能够提高电机上腔固有频率,减少定子振动传递和电机上腔共振的风险,对高频噪声有明显降低作用。相较于一般仅能消减中低频噪声的扩张式消音器,可有针对性地降低高频噪声,从而有效降低电机和电控带来的调制噪声,实现显著的降噪效果。同时,支撑装置设置在电机上腔内,与泵体组件的曲轴无任何连接关系,不存在对曲轴的支撑作用。此外,通过设置贯穿支撑件的镂空部,可避免支撑装置对电机上腔造成封堵,可保证压缩机内的润滑油经镂空部顺畅通过,进而降低电机上腔的积油风险,有助于保障压缩机的可靠运行。再者,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支撑装置结构简洁,工艺制造简单,有助于降低生成成本,并可便于批量生产。并且将该支撑装置应用于压缩机中时,只需适应压缩机的具体结构对支撑装置进行具体的结构设计,无需改变现有压缩机的壳体、电机等其他结构,因而可降低对现有产品的改进成本,从而便捷、可靠地提升应用该支撑装置的压缩机的降噪效果。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压缩机的支撑装置,还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至少两个轮辐。第二支撑部围绕第一支撑部设置,第二支撑部能够连接壳体的内表面;至少两个轮辐连接在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之间,至少两个轮辐围绕第一支撑部间隔分布,相邻两个轮辐之间形成一个镂空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821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