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副车架料架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96901.9 | 申请日: | 2020-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6571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7 |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程;张伟松;严传兵;晁敏;姜汉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久物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5D6/08 | 分类号: | B65D6/08;B65D6/16 |
| 代理公司: | 芜湖安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4107 | 代理人: | 朱顺利 |
| 地址: | 2412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架 | ||
1.汽车副车架料架,包括底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以及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九支撑机构位于第五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第九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设置于所述底架上;
在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形成四点支撑,使第一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一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呈等腰梯形分布,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另一直线上,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二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第一支撑机构和第三支撑机构处于等腰梯形的一条腰边上,第二支撑机构和第四支撑机构处于等腰梯形的另一条腰边上,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为水平方向且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垂直;
第二种副车架的结构与第一种副车架的结构不同,在摆放第二种副车架时,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七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使第二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三支撑机构、第四支撑机构、第五支撑机构、第六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共同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二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
第七支撑机构与第一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一支撑机构位于第六支撑机构和第七支撑机构之间,第一支撑机构与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一支撑机构与第七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第八支撑机构与第二支撑机构和第六支撑机构处于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且第二支撑机构位于第六支撑机构和第八支撑机构之间,第二支撑机构与第六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二支撑机构与第八支撑机构之间的距离;
第三种副车架的结构与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的结构不同,在摆放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共同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形成三点支撑,使第三种副车架呈水平状态放置,第九支撑机构、第一限位机构和第二限位机构共同对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使第三种副车架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保持固定,避免转运过程中出现晃动;第七支撑机构、第八支撑机构和第九支撑机构呈三角形分布;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撑杆、设置于第一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一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一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朝向第一托板上方伸出;
第一托板呈水平状态时,第一前挡板和第一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一托板为矩形板,第一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一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托板的一端,第一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一托板的另一端,第一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一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前挡板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后挡板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
第一支撑机构还包括第三包角板,第一支撑杆设置于第三包角板上且第一支撑杆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使得第一托板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一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一支撑杆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第三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三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一支撑杆通过第三销轴与第三包角板连接,第三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三包角板具有让第三销轴插入的第三导向孔且该第三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一支撑杆具有让第三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三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三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一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一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第一支撑杆朝向第三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一托板位于第三包角板的上方,第一托板与第一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当第一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支撑杆被放倒,此时第一支撑杆呈水平状态,第一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三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支撑杆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三包角板上的第三导向孔为沿第三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三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三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三销轴的直径,第三导向孔的长度决定了第一支撑杆相对于第三包角板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三导向孔设置于第三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三导向孔位置对齐,第三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三导向孔而向第三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一支撑杆位于两个第三导向孔之间;第三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一支撑杆的第三容置槽和位于第三销轴的上方的第三限位槽,第三容置槽位于第三限位槽的下方,第一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三限位槽中以使第一支撑杆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三限位凸起;第三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三容置槽为第三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一支撑杆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支撑杆的下端插入第三容置槽中,第三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一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杆晃动,使得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对副车架提供支撑;当需要将第一支撑杆由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一支撑杆,使第三限位凸起从第三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一支撑杆,第三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一支撑杆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一支撑杆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一支撑杆呈水平状态;
第三限位槽设置于第三包角板的顶部,第三限位槽为从第三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三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三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支撑杆的外壁面上且第三限位凸起朝向第一支撑杆的外部凸出;第三限位凸起与第三限位槽相配合,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一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支撑杆相对于第三包角板转动,第三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三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二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二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二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朝向第二托板上方伸出,第一前挡板和第二前挡板以及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第二支撑机构还包括第四包角板,第二支撑杆设置于第四包角板上且第二支撑杆设置成可在折叠状态与支撑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使得第二托板呈水平状态;当汽车副车架料架上摆放有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第二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此时第二支撑杆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下方;第四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四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通过第四销轴与第四包角板连接,第四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四包角板具有让第四销轴插入的第四导向孔且该第四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二支撑杆具有让第四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四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四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二支撑杆处于支撑状态时,第二支撑杆处于竖直状态,第二支撑杆朝向第四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二托板位于第四包角板的上方,第二托板与第二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当第二支撑杆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支撑杆被放倒,此时第二支撑杆呈水平状态,第二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四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二支撑杆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四包角板上的第四导向孔为沿第四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四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四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四销轴的直径;第四导向孔设置于第四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四导向孔位置对齐,第四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四导向孔而向第四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二支撑杆位于两个第四导向孔之间;
第四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二支撑杆的第四容置槽和位于第四销轴的上方的第四限位槽,第四容置槽位于第四限位槽的下方,第二支撑杆上设有用于嵌入第四限位槽中以使第二支撑杆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四限位凸起;第四容置槽为矩形槽,第四容置槽为第四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二支撑杆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二支撑杆的下端插入第四容置槽中,第四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二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支撑杆晃动,使得第一支撑机构能够对副车架提供支撑;当需要将第二支撑杆由支撑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二支撑杆,使第四限位凸起从第四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二支撑杆,第四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二支撑杆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二支撑杆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二支撑杆呈水平状态;
第四限位槽设置于第四包角板的顶部,第四限位槽为从第四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四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四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支撑杆的外壁面上且第四限位凸起朝向第二支撑杆的外部凸出,第四限位凸起与第四限位槽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二支撑杆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支撑杆相对于第四包角板转动,第四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四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托板呈水平状态时,第二前挡板和第二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二托板为矩形板,第二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二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托板的一端,第二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二托板的另一端,第二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二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前挡板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二后挡板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种副车架位于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之间;
第三支撑机构包括第三支撑杆、设置于第三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三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三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第三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朝向第三托板上方伸出;
第三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三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三托板与第三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三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三托板为矩形板,第三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或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三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三托板的一端,第三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三托板的另一端,第三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三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第四支撑机构包括第四支撑杆、设置于第四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四托板以及设置于第四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一种副车架和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第四托板为水平设置,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朝向第四托板上方伸出,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以及第三后挡板和第四后挡板均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
第四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四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四托板与第四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四前挡板和第四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四托板为矩形板,第四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一种副车架或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四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四托板的一端,第四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四托板的另一端,第四前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四后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在摆放第一种副车架时,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是用于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三后挡板和第四后地板是用于在第二方向上对第一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一种副车架位于第一前挡板和第三后挡板以及第二前挡板和第四后地板之间,第一种副车架并位于第一后挡板和第二后挡板以及第三前挡板和第四前挡板之间,从而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对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
第五支撑机构包括第五支撑杆、设置于第五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五托板和设置于第五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五挡板,第五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五托板为矩形板,第五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五挡板朝向第五托板上方伸出;第五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五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五托板与第五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五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五托板为矩形板,第五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五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五托板的一端,第五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
第六支撑机构包括主支架、设置于主支架上的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设置于左支撑杆上的第六左托板、设置于右支撑杆上的第六右托板、设置于第六左托板上的第六左挡板以及设置于第六右托板上的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第六左托板和第六右托板为水平设置,第六左挡板朝向第六左托板上方伸出,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朝向第六右托板上方伸出;
第六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六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六支撑杆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均为竖直设置,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与第六支撑杆的顶面固定连接且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朝向第六支撑杆的上方伸出,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处于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的同一直线上,左支撑杆和右支撑杆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第六左托板为矩形板,第六左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左托板与左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六左挡板呈竖直状态,第六左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左托板的一端,第六左挡板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六右托板为矩形板,第六右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六右托板与右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六右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右托板的一端,第六右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六右托板的另一端,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为相对布置,第六右前挡板和第六右后挡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第二种副车架的零件嵌入的定位槽,确保第二种副车架固定牢靠;
第七支撑机构包括第七支撑杆和设置于第七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七托板,第八支撑机构包括第八支撑杆和设置于第八支撑杆上且用于对第二种副车架和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八托板,第七托板和第八托板均为水平设置;第七托板为矩形板,第七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七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七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七托板与第七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八托板为矩形板,第八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二种副车架相接触,第八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八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八托板与第八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
第一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一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一立柱通过第一销轴与第一包角板连接,第一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一包角板具有让第一销轴插入的第一导向孔且该第一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一立柱具有让第一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一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一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一立柱处于限位状态时,第一立柱处于竖直状态,第一立柱朝向第一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一包角板的上方,第一限位板与第一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一限位板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外侧,第一限位板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当第一立柱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立柱被放倒,此时第一立柱呈水平状态,第一立柱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一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一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一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一立柱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一包角板上的第一导向孔为沿第一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一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一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一销轴的直径,第一导向孔的长度决定了第一立柱相对于第一包角板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一导向孔设置于第一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一导向孔位置对齐,第一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一导向孔而向第一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一立柱位于两个第一导向孔之间;
第一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一立柱的第一容置槽和位于第一销轴的上方的第一限位槽,第一容置槽位于第一限位槽的下方,第一立柱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一限位槽中以使第一立柱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一容置槽为第一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一立柱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一立柱的下端插入第一容置槽中,第一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一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立柱晃动,使得第一限位机构能够对副车架进行可靠限位;当需要将第一立柱由限位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一立柱,使第一限位凸起从第一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一立柱,第一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一立柱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一立柱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一立柱呈水平状态;
第一限位槽设置于第一包角板的顶部,第一限位槽为从第一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一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一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一立柱的外壁面上且第一限位凸起朝向第一立柱的外部凸出;第一限位凸起与第一限位槽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一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一立柱相对于第一包角板转动,第一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一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二包角板为竖直设置在底架上,第二包角板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二立柱通过第二销轴与第二包角板连接,第二销轴的轴线与第二方向相平行,第二包角板具有让第二销轴插入的第二导向孔且该第二导向孔为腰形孔,第二立柱具有让第二销轴穿过的轴孔且该轴孔为圆孔,该轴孔的直径与第二销轴的直径大小相同;第二包角板为上端开口且内部中空的矩形筒状结构,第二立柱处于限位状态时,第二立柱处于竖直状态,第二立柱朝向第二包角板的上方伸出,此时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二包角板的上方,第二限位板与第二立柱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二限位板位于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的外侧,第二限位板能够在第一方向上对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起到限位作用,第二种副车架或第三种副车架位于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之间;当第二立柱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二立柱被放倒,此时第二立柱呈水平状态,第二立柱的长度方向与第一方向相平行,避免在放置第一种副车架时影响第一种副车架的放置;
第二销轴的高度大于底架的顶面的高度,使得第二立柱能够由支撑状态旋转至折叠状态,第二包角板上的第二导向孔为沿第二包角板的长度方向延伸的腰形孔,第二导向孔的长度方向与竖直方向相平行,第二导向孔的长度大于第二销轴的直径,第二导向孔的长度决定了第二立柱相对于第二包角板进行上下移动的行程;第二导向孔设置于第二包角板的相对两侧壁上,两个第二导向孔位置对齐,第二销轴的两端分别穿过两个第二导向孔而向第二包角板的外部伸出,第二立柱位于两个第二导向孔之间;
第二包角板具有容纳第二立柱的第二容置槽和位于第二销轴的上方的第二限位槽,第二容置槽位于第二限位槽的下方,第二立柱上设有用于嵌入第二限位槽中以使第二立柱保持在竖直状态的第二限位凸起;第二容置槽为矩形槽,第二容置槽为第二包角板的内腔体,第二立柱是横截面为矩形的柱体,处于竖直状态的第二立柱的下端插入第二容置槽中,第二包角板能够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对第二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立柱晃动,使得第二限位机构能够对副车架进行可靠限位;当需要将第二立柱由限位状态切换至折叠状态时,先向上提起第二立柱,使第二限位凸起从第二限位槽中移出后,然后向下旋转第二立柱,第二包角板的与第一方向相垂直的侧壁上设置让第二立柱穿过的开口,直至将第二立柱放倒在底架上,放倒后的第二立柱呈水平状态;
第二限位槽设置于第二包角板的顶部,第二限位槽为从第二包角板的侧壁的顶面开始向下朝向第二包角板的侧壁的内部延伸的凹槽;第二限位凸起设置于第二立柱的外壁面上且第二限位凸起朝向第二立柱的外部凸出;第二限位凸起与第二限位槽相配合,可在第一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对第二立柱起到限位作用,避免第二立柱相对于第二包角板转动,第二限位凸起的形状与第二限位槽的形状相匹配;
第九支撑机构包括第九支撑杆、设置于第九支撑上且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提供支撑的第九托板以及设置于第九托板上且用于对第三种副车架进行限位的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第九托板为水平设置,第九托板为矩形板,第九托板的顶面用于与第三种副车架相接触;第九支撑杆为竖直设置,第九支撑杆的下端与底架固定连接,第九托板与第九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呈竖直状态,第九前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九托板的一端,第六右后挡板为固定设置在第九托板的另一端,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的长度方向均与第一方向相平行,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为相对布置,第九前挡板和第九后挡板之间具有一定的距离,形成让第三种副车架的零件嵌入的定位槽,确保第三种副车架固定牢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久物流有限公司,未经中久物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6901.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B65D 用于物件或物料贮存或运输的容器,如袋、桶、瓶子、箱盒、罐头、纸板箱、板条箱、圆桶、罐、槽、料仓、运输容器;所用的附件、封口或配件;包装元件;包装件
B65D6-00 具有全部或主要由金属、塑料、木材或其代用材料制作的两件或多件刚性的,或基本上刚性的元件相互连接或组装构成主体的容器
B65D6-02 . 以形状为特点的
B65D6-08 . 骨架或类似有孔的结构的,例如由相互编织或相互咬合的挠性材料制造的
B65D6-10 . 有由面对面隔一定间距配置的多层板构成的器壁,如双层壁
B65D6-14 . 有由层压板构成的器壁,如胶合板构成的器壁
B65D6-16 . 可折叠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