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96879.8 | 申请日: | 2020-08-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65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吴百发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百发 |
| 主分类号: | B60L53/64 | 分类号: | B60L53/64;B60L53/60;B60L53/31;B60L53/53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神州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324 | 代理人: | 王志强 |
| 地址: | 550000 贵州省贵阳***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慧 能量 管理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本发明属于电动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变压器负荷监控模块、蓄电池组件模块、智能电流分配控制模块、充电桩组件模块,所述变压器负荷监控模块、蓄电池组件模块、充电桩组件模块均与智能电流分配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桩组件模块与蓄电池组件模块电连接。本系统通过智能电流分配控制模块的控制,能够利用变压器的剩余负荷对电动车进行快速充电,且电动车充电时不会超过变压器的核定负荷,避免了对电网容量造成冲击;且本系统的充电桩安装时不需要新增变压器,能够有效的减少充电站的占地面积;本系统设置有蓄电池,还能够享受峰谷电价差。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动车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车的充电方式可分为交流充电、直流充电。其中交流充电,功率较小,充电时间较长,一般要6-8个小时,允许把电动车电池充满。同时对电网要求不高,一般的停车场,甚至普通的家庭电力网络就可以满足充电需求,可以把慢充充电桩安装到小区车库。与之相反的则是直流充电,特点是充电功率大,可以达到100-400kw,好处是充电快,一般三、四十分钟就可以充到电池容量的80%,但是对电池损害比较大,需要定期对电池放电并慢充一次,以延长电池使用寿命。这种充电方式多用于建设专业快充站,而且这样的快充站必须满足:电网在当地有足够的电力容量;有足够的空间(安全距离)安装专用变压器;可以安装相当规模的充电桩(否则不经济);交通便利,充电车辆进出方便;
现有的交流充电与直流充电都存在缺点。交流充电桩的缺点是所需的充电时间较长,一般要6-8个小时,无法满足部分车主快速充电的需求;由于电网既定容量的限制,没法满足每个家庭都安装一个充电桩的需求,经常是一个小区只有少部分车主能装,大部分车主不能安装;直流充电缺点是对电网冲击较大,尤其是多台电动车同时充电时,现成的小区或办公楼既有电力网络无法满足短时间的高峰负荷,会影响用户原有电力负荷的正常使用,必须安装在有足够电力容量的专用场地,限制了它的使用范围;充电站作为城市的新生事物,在现有环境下,不光是场地不好找,而且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一个相当面积的充电站,投资也非常巨大;这两种充电方式的共同缺点,在有峰、谷电价的地区,没有充分运用峰谷电价差。
现有技术公开了专利号为CN201720807006.9的一种智能充电系统,包括控制系统、电动车充电系统、智能设备充电站、汽车充电系统和供电系统,所述电动车充电系统、所述智能设备充电站和所述汽车充电系统均设置有无线通信装置,所述控制系统包括云服务器、核心控制装置和驱动装置,所述核心控制装置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所述无线通信装置与所述云服务器连接,本实用新型可满足汽车、智能设备和电瓶车的充电,且本系统均通过智能化程度高,可通过智能设备与无线通信装置连接,核心控制装置通过监控与计算不同使用者的费用情况,通过云服务器与无线通信装置发送至使用者智能设备,使用者可直接通过智能设备进行缴费,无需人工监管,使用方便。该系统虽然可以实现无需人工监督,但仍然受限于电网容量的限制,且同时受限于使用场地的限制,不能方便的安装在各种场所。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避免对电网容量造成冲击,突破了电网容量的限制;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安装时占用空间小,能够适用不同的场所安装;
本发明的最后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该系统设置有蓄电池,既能够随时对电动车进行快速充电,又能享受峰谷电价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智慧快充能量管理系统,包括变压器负荷监控模块、蓄电池组件模块、智能电流分配控制模块、充电桩组件模块,所述变压器负荷监控模块、蓄电池组件模块、充电桩组件模块均与智能电流分配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充电桩组件模块与蓄电池组件模块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百发,未经吴百发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687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避雷器接地信号记录分析装置
- 下一篇:利用矿物元素谱识别岩性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