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维场景下基于数据挖掘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5216.4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846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23 |
发明(设计)人: | 陈光宇;徐嘉杰;张仰飞;郝思鹏;刘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工程学院 |
主分类号: | G06F16/21 | 分类号: | G06F16/21;G06F16/2458;G06F16/28;G06K9/62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戴朝荣 |
地址: | 211167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维 场景 基于 数据 挖掘 台区线损率 标准 构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多维场景下基于数据挖掘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构建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台区的线损率数据;根据季节、节假日以及特殊节假日的规则设定场景标签;采取缺失值填补众数的原则进行缺失值的预处理;改进3‑σ去噪法剔除异常值;分别提取具有相同场景标签的线损率数据;基于轮廓系数和卡林斯基‑哈拉巴斯指数确定最佳聚类数;K‑means聚类;基于动态簇类质心下降法确定标准库区间的上下限;基于确定区间属性值相似度合并标准库,得到多维场景下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本发明考虑了季节和节假日等因素的影响,精细划分成各场景下的线损率标准库模型,提高了线损异常辨识的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台区故障辨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多维场景下基于数据挖掘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构建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电表的推广、用电信息系统的建设,使得数据的完整性和实时性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线损业务管理条件越来越完善。得益于全面拓展的数据应用,台区异常线损率的精准定位技术不断走向智能化,促进深化同期线损系统应用,推进电网高质量发展。
现有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建立方法,在划分程度和影响因素的考虑等方面存在一些缺陷。一是没有考虑到“一区一库”的划分方法对于不断复杂的用户用电系统具有较强的局限性,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粗略辨识异常线损率;二是台区线损率的波动受到季节、节假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考虑多维场景下标准库的精细划分与建立,目前台区线损率标准库的建立方法忽略了对历史数据的分析和挖掘,降低了线损异常辨识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提供多维场景下基于数据挖掘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构建方法,本发明在获取台区的线损率数据的基础上,分别采用缺失值填补众数和改进3-σ去噪法对原始数据预处理;同时,根据季节、节假日以及特殊节假日的规则设定场景标签;分别提取具有相同场景标签的线损率数据;基于轮廓系数和CHI系数确定最佳聚类数,并进行K-means聚类;基于动态簇类质心下降法确定标准库区间的上下限;基于确定区间属性值相似度合并标准库,从而得到多维场景下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多维场景下基于数据挖掘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获取台区的线损率数据;
S2、根据季节、节假日以及特殊节假日的规则设定场景标签;
S3、采取缺失值填补众数的原则进行缺失值的预处理;
S4、基于改进3-σ去噪法剔除异常值;
S5、分别提取具有相同场景标签的线损率数据;
S6、基于轮廓系数和卡林斯基-哈拉巴斯指数确定最佳聚类数k;
S7、K-means聚类;
S8、基于动态簇类质心下降法确定标准库区间的上下限;
S9、基于确定区间N属性值相似度合并标准库,得到多维场景下的台区线损率标准库。
为优化上述技术方案,采取的具体措施还包括:
进一步地,步骤S1中的台区线损率是用于判断台区是否存在异常的依据,亦是用于建立台区线损率标准库的基础,其值由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提供的线损电量计算得出,线损率计算公式如下式:
式中,LLR表示线损率,Em表示抄表电量,Es表示实际售电量。
进一步地,步骤S3中的线损率数据缺失值的预处理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工程学院,未经南京工程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521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盲区监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纸箱加工用胶水纸封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