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90863.6 | 申请日: | 2020-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1254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01 |
发明(设计)人: | 於丰;徐骏;周晓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9/04 | 分类号: | H04N9/04;H04N5/232;H04N5/2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陈斌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摄像头 模组 电子设备 | ||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该摄像头模组包括镜片组、图像传感器以及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其中:镜片组,包括沿物侧到像侧排列的多个镜片;图像传感器,设置于镜片组的像侧;角度选择透过薄膜,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的物侧,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用于透过入射角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θt的入射;且用于阻挡入射角大于θt,且小于等于90°的入射光线进入摄像头模组。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可对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进行选择,以使满足入射角度要求的光线能够进入摄像头模组参与成像,而阻挡不满足入射要求的光线,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成像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的发展,用户对于手机镜头的拍照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眩光和鬼影作为影响镜头成像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镜头开发过程中亟待克服的问题。
目前,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一般是通过调整镜头结构的设计,或者对镜头结构的镜片的非透光区域进行涂黑等工艺来减少杂散光的出现。但是,传统的处理手段对于视场角(field of view,FOV)范围内的用于成像的光线的影响比较大,但对于消除FOV范围之外的杂散光线的效果比较差,从而导致杂散光入射到镜头内影响成像效果。
在很多场景下,为了规避非FOV范围内的光线带来的眩光,会导致镜头的设计变得复杂,比如增加结构的复杂度等;甚至需要牺牲掉其它的一些光学性能,比如减小光圈等。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以有效减少FOV范围内的光线带来的眩光,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成像质量。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摄像头模组,该摄像头模组可包括镜片组、图像传感器以及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其中,镜片组包括由物侧到像侧依次排列的多个镜片,该镜片可为透镜或者非透镜。图像传感器设置于镜片组的像侧,用于接收通过镜片组透过的光线并进行成像。角度选择透过薄膜设置于图像传感器的物侧,该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可用于透过入射角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θt的入射光线,且用于阻挡入射角大于θt且小于或等于90°的入射光线进入摄像头模组,该θt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90°。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图像传感器的物侧设置角度选择通过薄膜,可通过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对不同入射角度的光线进行选择,以使满足入射角度要求的光线能够进入摄像头模组参与成像,而阻挡不满足入射要求的光线,从而可有效的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成像效果。
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对于不满足入射要求的光线的阻挡可以包括将光线进行反射或者吸收等,其可通过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材质来实现。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角度选择透过薄膜可以为黑色吸光材料,包括但是不限于为黑色树脂、黑色金属、黑色非金属(硅)等材质的材料。这样可以根据摄像头模组对于FOV的要求,来选择合适的角度选择透过薄膜。
另外,还可通过对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材质进行选择,来对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透过率进行调整。示例性的,可针对入射角为大于或等于0°,且小于或等于θt的光线,使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透过率为大于或等于80%,示例性的为90%、95%,甚至为100%;另外,针对入射角为大于θt,且小于或等于90°的光线,使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透过率小于或等于10%,示例性的为5%、3%,甚至为1%以下。从而有效的提高摄像头模组的成像质量。
在本申请一个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具体设置角度选择透过薄膜时,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厚度也是光线透过的重要影响因素,其可根据需要阻挡的杂散光以及θt进行选择。示例性的,角度选择透过薄膜的厚度可以h满足:h=0.1k/tan(θt)mm,其中,k是杂散光的品质因子,k的取值大于或等于0.5,且小于或等于1.5。从而有效的对杂散光进行阻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086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