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导热油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87163.1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853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余东升;张玉清;余志强;谢富春;郭福全;李继利;张慧军;沈睿婕 | 申请(专利权)人: | 洛阳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F24H7/02 | 分类号: | F24H7/02;F24H9/1818;F24H9/25 |
代理公司: | 郑州睿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19 | 代理人: | 王子龙 |
地址: | 471023 河南省洛***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导热油 加热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油加热装置,包括加热炉、导热油炉、输送管线、加热炉测温模块和控制系统,各导热油炉用于将其内部的导热油加热至不同的设定温度;输送管线串接有输送泵和管线阀,供各导热油炉分别向加热炉输送导热油;控制系统与加热炉测温模块连接,可根据加热炉测温模块测量的温度信息通过控制输送泵和/或管线阀调节各导热油炉向加热炉输送的导热油流量,以调节加热炉温度。通过两个或者多个设定温度不同的导热油炉向加热炉供导热油,使工件温度在烧结过程中呈一定梯度上升,本发明的导热油加热装置使用时,是通过传热效果较好的导热油向工件传热,传热速度快,加热效果均匀,可提高加工效率,并且导热油加热装置运行耗能较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导热油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高分子加工是将高分子原料转变成实用制品的必经过程,对于高分子材料的应用至关重要。对于高温易分解和熔体粘度大、流动性差的高分子材料,需要采用烧结成型加工的方法进行加工:将粉末或者粉末压坯加热到低于其基本成分的熔点的温度,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烧结的制作阶段中,通常需要多个阶段的加热,使模具温度呈一定梯度上升。现有技术中,烧结加工一般采用电热空气加热炉进行加热,电热空气加热炉内设有电热元件,电热元件通过热辐射、对流、传导的方式加热模具。在加热的过程中,可改变电热元件的功率来实现对模具的梯度加热,但是,由于空气的导热性能较差,使用电热空气加热炉进行梯度加热时,加热速度较慢,导致烧结所需时间长,电热空气加热炉运行耗能较高,加工效率也较低;另外,由于电加热空气炉中温度场分布不均匀,模具容易出现表面过烧、内部欠烧的加热不均匀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热油加热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热空气加热炉在进行梯度加热时,加热速度慢、装置耗能高、加工效率低且加热效果不均匀的问题。
本发明的导热油加热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导热油加热装置,包括:
加热炉,用于容纳并加热工件;
导热油炉,设有至少两个,各导热油炉用于将其内部的导热油加热至不同的设定温度;
输送管线,串接有输送泵和管线阀,用于将各导热油炉与加热炉连接,供各导热油炉分别向加热炉输送导热油;
加热炉测温模块,用于测量加热炉的温度;
控制系统,与加热炉测温模块连接,可根据加热炉测温模块测量的温度信息通过控制输送泵和/或管线阀调节各导热油炉向加热炉输送的导热油流量,以调节加热炉温度。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导热油加热装置,巧妙的利用两个或者多个具有不同设定温度的导热油炉分别向加热炉供导热油,实现加热炉中温度的梯度变化,由于导热油炉中为已经加热至设定温度的导热油,可直接加注到加热炉中对工件进行加热,并且导热油在对工件进行热传导时传热速度较快,综上,本发明的导热油加热装置可加快加热速度、降低导热油炉运行耗能,也提高了工件加工效率,并且,在本发明中,导热油经加热完成后才进入加热炉中对工件进行加热,利用导热油的流动可使加热油炉中的温度场分布较为均匀,对工件加热效果较均匀,改善表面过烧、内部欠烧的现象,有利于提高工件质量,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电热空气加热炉在进行梯度加热时,加热速度慢、装置耗能高、加工效率低且加热效果不均匀的问题。
进一步的,输送管线包括输送总管和输送支管,输送支管的数量与导热油炉相同,且一一对应连接在导热油炉上,各输送支管的另一端与输送总管连接,输送总管的另一端与加热炉连接,输送泵串接在输送总管上,管线阀串接在输送支管上。
有益效果:输送管线采用上述结构,输送管线中输送泵的数量较少,可简化输送管线结构,降低输送管线成本。
进一步的,输送总管与加热炉的上部连接。
有益效果:输送总管与加热炉的上部连接时,输送泵的负载量较小,有利于降低输送泵能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洛阳理工学院,未经洛阳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71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