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减震悬浮背包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87115.2 | 申请日: | 2020-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5589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黎波;钟蔚;程俊;刘家红;吴渝;刘闽超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A45F3/08 | 分类号: | A45F3/08;A45F3/04;A45C13/30;A45C13/00 |
代理公司: | 重庆博凯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0212 | 代理人: | 黄河 |
地址: | 400054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减震 悬浮 背包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减震悬浮背包,包括背贴板和背板,所述背贴板用于与人体背部接触并通过肩带穿戴在人体上肢,所述背板与所述背贴板进行竖向往复滑动连接,且在所述背板与所述背贴板的竖向滑动路径上设有减震弹簧,背贴板还设有齿条机构,齿条机构能够带动背板上的齿轮机构转动,实现机械整流,并驱动发电机持续发电,所述背板的后端还向后凸出设有用于放置重物的置物支撑部。本方案通过将人体运动与放置重物的背板之间进行解耦,在回收人体重心起伏动能进行发电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减震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穿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减震悬浮背包。
背景技术
背包是一种是日常生活中用来装载物品的工具,可将物品收纳至一起,方便携带,并且双肩背带可帮助人们携带更加轻松,是日常生活中必备的一种工具,它不仅结构简单,而且操作方便。
背包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装备,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存在下面的一些不足,比如人们在夜间行走时,遇到无光路段,常常会用到手电筒照明,但是手电筒本身携带就占据一定的体积,而且需要用手时刻拿着,在夜间行走一旦发生特殊情况,人们需要使用双手时,照明成为了最大的问题,现有的背包不具备照明的功能,实用性不足;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小型或微型用电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比如MP3、手机、照相机、摄像机、振动按摩器、蜂鸣器、小型音响、收音机、GPS定位系统等,这些用电设备通常都由人体随身携带,提供给人们更多、更广的学习、 娱乐方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大的便利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电池是一切用电设备的动力之源,目前常用的小型或微型用电设备一般使用干电池和镍氢充电电池、或镍镉充电电池等,由于这些电池的供电时间有限,续航时间短,使用者如果没有准备备用电池,难免会出现因用电设备电力不足而无法使用该设备的情况。
同时,当人背包远足、旅行、通勤或进行运动训练时,人的步行基本属于倒置的单摆形式,背包跟随人体在竖直方向做上下往复运动,每次往复运动肩部都会受到背包的施加力。该施加力包括背包的重力和向下的重力加速度,背包的运动幅度越大,其重力加速度的数值也就越大,从而背包对肩部的施加力也就越大。
为了减小人体行进过程中背包的上下运动对肩部施加的作用力,在公开号为CN109674187A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公开了一种减震背包,包括包体、背架和背带,还包括减震机构,所述减震机构包括固定件、滑动件、弹性件和减震器,所述固定件至少为一个并固定于所述背架背离所述背带的一侧;所述滑动件至少为一个并滑动连接于所述固定件上,所述包体固定于所述滑动件上;所述弹性件和所述减震器相邻设置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滑动件之间,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和所述减震器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所述固定件和所述滑动件上,或者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和所述滑动件的两端均分别固定于两相邻的所述滑动件上。上述方案通过在背架上设置一减震机构,包体固定连接在减震机构的滑动件上,当人体行进时,包体跟随人体在竖直方向上做往复运动,在弹性件和减震器的减震阻尼力作用下能有效的减小滑动件的震动幅度,从而减轻了背包对肩部的施加力。这种减震背包通过弹性件和减震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减轻背包对人体肩部施加的作用力,但这种减震背包并没有实现人体与背包之间的解耦,人体在运动过程中,背包整体仍然会跟随人体一起运动,虽然减震机构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背包的震动幅度,但这种幅度的减小效果是有限的,减震效果并不明显。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实现人体与背包之间解耦,从而提高减震效果的减震悬浮背包。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减震悬浮背包,包括背贴板和背板,所述背贴板用于与人体背部接触并通过肩带穿戴在人体上肢,所述背板与所述背贴板进行竖向往复滑动连接,且在所述背板与所述背贴板的竖向滑动路径上设有减震弹性件,所述背板的后端还向后凸出设有用于放置重物的置物支撑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理工大学,未经重庆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71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