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芯片级联的转发系统及转发控制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84638.1 | 申请日: | 2020-08-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020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蔡义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L12/741 | 分类号: | H04L12/741;H04L12/761;H04L12/18 |
| 代理公司: | 成都虹桥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51124 | 代理人: | 吴中伟 |
| 地址: | 610041 四川省成都市***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芯片 级联 转发 系统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领域的远端转发技术,其公开了一种多芯片级联的转发系统及转发控制方法,解决现有技术的多芯片级联设备对于未知报文和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控制方案存在的浪费级联口带宽的问题。该系统包括:芯片链路信息收集模块,用于收集并更新芯片间的链路拓扑结构;转发链路获取模块,用于根据VLAN或者组播组中的当前成员的物理状态和所在芯片的转发状态,结合当前芯片间的链路拓扑结构获取未知报文或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链路;转发控制模块,用于按照所述转发链路进行未知报文或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通信领域的远端转发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多芯片级联的转发系统及转发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数据的增加,在分布式设备、堆叠设备、多芯片级联集中式设备中,未知报文(包括广播报文和未知单播报文)、已知组播报文的数据也会呈现几何级的增加,有效的控制这些报文的精准转发,不但会减低这些报文对设备转发带宽的消耗,也会大大降低网络布局的设备成本。
现有的包括多芯片级联的设备对于未知报文和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控制方案中,默认将所有的级联口加入到VLAN或者组播组中,在转发时,无论报文是否有转发远端的实际需求,都会占用链路的级联口的带宽,导致有实际转发远端需求的报文可能由于带宽限制而被丢弃。
一种多芯片级联的场景如图1所示,三个转发芯片与交换芯片S进行级联,分别为:芯片A和芯片S通过A0端口、S1端口进行内部级联;芯片B和芯片S通过B0端口、S2端口进行内部级联;芯片C和芯片S通过C0端口、S3端口进行内部级联;芯片A对用户的面板口(称为用户端口)有A1端口和A2端口,芯片B的用户端口有B1端口和B2端口,芯片C的用户端口有C1端口和C2端口。
现有技术中针对上述场景的未知报文转发方案如下:
(1)默认创建VLAN1,将级联口A0、B0、C0、S1、S2、S3全部加入VLAN1;
(2)若用户将端口A1、A2加入VLAN1,端口A1进来的未知报文,就会默认转发到A2和级联口A0,然后通过S1转发到S2和S3,最后转发到B0和C0;
(3)若用户把端口B1也加入VLAN1,端口A1进来的未知报文,就会转发到A2和级联口A0,然后通过S1转发到S2和S3,最后转发到B0和C0,最终转发到B1;
(4)若用户把端口C1也加入VLAN1,端口A1进来的未知报文,就会转发到A2和级联口A0,然后通过S1转发到S2和S3,最后转发到B0和C0,最终转发到B1和C1;
(5)若用户把端口C1退出VLAN1,端口A1进来的未知报文,就会转发到A2和级联口A0,然后通过S1转发到S2和S3,最后转发到B0和C0,最终转发到B1。
现有技术中针对上述场景的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方案与未知报文转发方案类似,不同的是以组播组代替VLAN1,以与组播组匹配的组播报文代理未知报文。
通过上述方案可以看出,现有的方案只是满足了报文转发的逻辑,但是也浪费了设备的带宽,比如:在第(2)步中,VLAN1中对用户呈现的只有端口A1、A2,不涉及到跨芯片转发,那么无需将A1的报文转发到A0、B0、C0、S1、S2、S3;同样,在第(3)步中,VLAN1中对用户呈现的有端口A1、A2和B1,只要满足报文在端口A1、A2和B1之间的转发就够了,那么转发路径涉及的级联口只有A0、S1、S2和B0,而无需转发到C0和S3。
因此,现有多芯片级联设备对于未知报文和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控制方案会导致内部级联口的带宽无法被有效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出一种多芯片级联的转发系统及转发控制方法,解决现有技术的多芯片级联设备对于未知报文和已知组播报文的转发控制方案存在的浪费级联口带宽的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463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