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防勾丝挺阔3-12F弹性间隔组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81358.5 | 申请日: | 202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88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 发明(设计)人: | 刘琼;何立锋;钟国能;祝鹏鹏;刘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4B1/14 | 分类号: | D04B1/14;D04B1/12;D04B1/16;D04B1/18;D06C7/02;D01D5/253 |
| 代理公司: | 上海申新律师事务所 31272 | 代理人: | 郎祺 |
| 地址: | 3158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防勾丝挺阔 12 弹性 间隔 组织 面料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勾丝挺阔3‑12F弹性间隔组织面料的制备方法,通过织造技术的研究,解决3‑12F连接纱线易缠绕皮辊、断纱分叉,低张力织造等关键技术难题;连接层采用3‑12F涤纶长丝,在有效的提高传统间隔组织挺括性的同时,又保持了间隔组织的蓬松感;面料表面采用异收缩仿棉感DTY长丝+氨纶织造,有效的已解决了面料易勾丝的问题,又使面料具有优良的手感和弹性;内层材料采用纤维细度较粗的异形截面长丝,增强面料的毛细芯吸作用,从而在人体﹑织物与外界的微环境中,能够有效地将人体内的汗水导出,保持干爽;最后通过不断的调节织造参数,最终设定最合适的织造和染整工艺,使得面料具有良好的弹性,轻薄,挺阔,防勾丝的优良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面料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防勾丝挺阔3-12F弹性间隔组织面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服装的消费水平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传统单一的服装已不再能满足人们对服装品种多样化的需求,而是更注重于适用性与舒适性、保健性与安全性的有机结合。目前,服装产业已进入了一个以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取胜的时代,服装的流行变化将以面料的创新而发展变化。在顺应纺织新材料多元化发展趋势需求的形式下,研究一种新型的面料的制作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传统的间隔组织面料存在着易勾丝,编织完成后的面料不够挺阔,穿着舒适性较差等问题。而一般的3-12F连接纱线易缠绕皮辊、断纱分叉,容易导致低张力织造等关键技术难题。
现市场上亟需一种挺阔防勾丝、轻薄弹性好的一种新型面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防勾丝挺阔3-12F弹性间隔组织面料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勾丝挺阔3-12F弹性间隔组织面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外层、连接层和里层,所述外层和所述里层通过所述连接层连接,所述面料由纬编机织造,包括上针盘和下针筒,由六路组成一个循环,其中第一路依次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二路依次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三路依次为上针集圈、上针浮线、下针浮线、下针集圈;第四路依次为上针成圈、上针成圈、下针浮线、下针浮线;第五路依次为上针浮线、上针浮线、下针成圈、下针成圈;第六路依次为上针浮线、上针集圈、下针集圈、下针浮线。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路、第四路采用30D/3-12F涤纶长丝;所述第二路和第五路采用异收缩仿棉感DTY长丝和弹性氨纶;所述第三路和第六路采用75D异形截面长丝和弹性氨纶;所述针织面料表层为聚酯类复合纤维和聚氨酯类弹性纤维组成,且一个完整组织中至少有1路是100%成圈编织动作形成;所述针织面料连接层为3-12F聚酯类或聚酰胺类纤维组成,所述连接层为不成圈编织动作形成;所述针织面料里层为异形截面聚酯类纤维和聚氨酯弹性纤维组成,且里层为每路成圈编织动作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纬编机为针数大于24针的纬编圆机。
进一步地,所述面料规格为:克重250-270G/M2,门克重250-270G/M2,门幅150-152CM。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路、所述第四路为外层,所述第二路和所述第五路为连接层,所述第三路和所述第六路为内层。
一种防勾丝挺阔3-12F弹性间隔组织面料的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坯布→水洗→预定型→前处理→染色→脱水→剖幅→定型→检验→包装。
进一步地,所述预定型步骤中,温度为:165-170℃,车速为:30-50m/min,克重为:250-270G/M2,门幅为:150-152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大千纺织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81358.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