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获得雌核发育鳙畸形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方法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77405.9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2644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03 |
发明(设计)人: | 罗微微;童金苟;俞小牧;王俊如;周颖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武汉科皓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2 | 代理人: | 胡甜甜 |
地址: | 430070***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获得 核发 畸形 性状 相关 分子 标记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获得雌核发育鳙畸形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的分子标记由雌核发育鳙的2b‑rad简化基因组中得到,位于rgs7a基因的3’UTR中,该分子标记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2所示,在该序列的531位碱基处存在一个等位基因突变(G/A)。利用本发明筛选的分子标记对雌核发育鳙畸形性状进行了关联分析。本发明筛选的分子标记可在雌核发育鳙畸形性状辅助选择和鳙体型育种中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属于水产动物遗传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获得雌核发育鳙畸形性状相关分子标记的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集约化水产养殖事业的蓬勃发展,鱼类的畸形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鱼类在生长过程中,骨骼畸形会导致鱼类抢食能力下降,摄食能力降低,从而影响生长,甚至死亡。而长成的畸形鱼,由于外观不佳,无法销售和进行有效的食品加工,所以畸形鱼的出现会极大影响养殖效益。骨骼畸形类型包括脊柱侧凸、脊柱前弯、鳃盖弯曲、尾椎畸形和颌畸形等(郑珂等.海水养殖鱼类仔、稚鱼骨骼发育与畸形发生.中国水产科学.2016,23(1):250-261)。相关研究表明,养殖鱼类苗种培育过程中骨骼畸形种类和畸形率受卵质以及养殖环境、营养、病害等多种因子的影响(Boglione et al.Skeletal anomalies inreared European fish larvae and juveniles.Part 2:main typologies,occurrencesand causative factors.Reviews in Aquaculture,2013,5(s1):S121-S167.)。此外,亲本基因突变、杂交育种、近交繁殖等也会影响子代的骨骼发育(Leclair et al.Craniofacialskeletal defects of adult zebrafish Glypican 4(knypek)mutants.DevelopmentalDynamics,2009,238(10):2550;Hayes et al.ptk7 mutant zebrafish models ofcongenital and idiopathic scoliosis implicate dysregulated Wnt signalling indisease.Nature Communications,2014,5(6):4777-4777.);染色体倍性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骨骼发育(Babaheydari et al.Proteomic analysis of skeletal deformity indiploid and triploid rainbow trout(Oncorhynchus mykiss)larvae.ComparativeBiochemistry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Proteomics,2016,19:1-7.)。尽管养殖过程中出现鱼类骨骼畸形问题已经是影响水产养殖业经济的众多问题之一,但是仔鱼阶段的畸形鱼不易用肉眼分辨出来,而幼鱼阶段的畸形问题表现最为明显。这不仅影响育苗生产管理,也会影响后期鱼的正常生长,如何快速识别畸形鱼是限制水产养殖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
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鲢亚科,俗称胖头鱼、花鲢,是我国重要的大宗淡水鱼之一,也是中国淡水渔业的重要养殖对象。2017年,鳙产量为309.80万吨,在淡水养殖产量中,仅次于草鱼和鲢。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鱼肉等优质蛋白质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将进一步刺激国内鳙养殖业的发展。在仔鱼阶段快速区分畸形性状和正常性状的鳙,将极大促进鳙养殖业的发展,亟需开发鳙畸形性状的分子标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74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极耳及包含该极耳的电池
- 下一篇:一种畜禽废弃物无害化杀菌余热回收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