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食品的细菌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75184.1 | 申请日: | 2020-08-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911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发明(设计)人: | 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联睿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12M1/36 | 分类号: | C12M1/36;C12M1/34;C12M1/26;C12M1/00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家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27 | 代理人: | 宫建华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食品 细菌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食品的细菌检测装置,包括:机身底座、检测仪、显示屏、取样机构、驱动机构、化学传感器、导轨、移动机构、取样构件和载物台,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检测仪的内侧,所述连接板另一侧设置在所述化学传感器的上方,所述化学传感器下方设置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下方安装有取样构件,所述取样构件下方设置有载物台,与所述载物台平行的平面上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载物台和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传动链连接。通过机械离心的方式和DNA探针方式的结合将食品细菌含量通过离心力的作用甩出,再对分离出的细菌做准确的含量的检测,使检测的时间大大缩短,检测的设备简单实用,提高在大量的视屏细菌含量样品的检验中的效率以及结果的准确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细菌检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食品的细菌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细菌是是所有生物中数量最多的一类,人类生活环境中常见的革兰氏阳性细菌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等,常见的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无芽胞厌氧菌和肉毒杆菌等。这些细菌相当一部分是条件致病菌,即存在于健康人体以及日常接触的物品和食物中,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致病,与其毒力、侵入数量及侵入途径有关,如有伤口导致细菌进入血液、免疫力降低、使用被细菌污染的血液制品、食物活饮水中细菌的数量超标等,其中侵入或者污染的细菌数量尤为重要。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也是正常菌群,常可以存在于体表皮肤,鼻腔而不引起疾病,但大量增殖后可以引起皮肤感染、肺炎、脑膜炎和败血症等。因此对于食品、药品尤其是血液制品等,最为重要的是检测出是否存在被细菌污染的情况,使用的方法应敏感可靠和及时,从而能够有效保障公众的健康。
食品中细菌含量进行快速检测是保证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手段,致病性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使食品安全的最大隐患,全球食源性疾病患者高达数亿人,每年约有几亿腹泻病例,导致约30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70%是因致病性细菌污染食品所致。目前对细菌含量的检测手段包括:流式细胞技术、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压电传感法、检测针法、生物发光法和分光光度法。食品卫生检验中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平皿培养法、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和酶联免疫法(ELISA)等,这些方法虽然经典,但是确定也比较明显。平皿培养法操作繁琐、工作量大,且检测时间长,需要48小时以上,不适合大量样品的及时观察。
ELISA技术较为成熟,但检测结果影响因素较多,容易造成结果失真,用于显色的苯类试剂易对人和环境造成不利,检测针法又称为分子杂交技术,是利用DNA分子的碱基互补配对的高度精确性,对特异性的目标DNA序列进行探查的技术,但是这种检测方法还不能完全彻底的将样品中的细菌含量准确的检测得出结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基于食品的细菌检测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基于食品的细菌检测装置,包括:机身底座、检测仪、取样机构、驱动机构、化学传感器、导轨、移动机构、取样构件和和载物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轨设置在所述检测仪的内侧,所述化学传感器通过连接板安装在所述导轨上,所述连接板另一侧设置在所述化学传感器的上方,所述化学传感器下方设置移动机构,所述移动机构下方安装有取样构件。
所述取样构件下方设置有载物台,所述载物台上设置检测区,与所述载物台平行的平面上设置有驱动机构,所述载物台和所述驱动机构通过传动链连接,所述取样构件通过固定板安装在移动机构下方,所述固定板下方设置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安装有检测针,所述检测针通过固定螺钉固定在所述安装槽内。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导轨中间通过滚珠丝杠连接在所述传动机构上,所述滚珠丝杠安装在所述连接板的相间位置。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机构安装在所述机身底座的上表面,驱动机构的转速设置为2500-3500r/min。
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区的内部设置若干取样盒,所述取样盒的顶端一侧设有凸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联睿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联睿微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751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药瓶包装旋盖装置
- 下一篇:一种高效处理歌曲音量均衡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