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变压器油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64717.6 | 申请日: | 2020-08-25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25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 发明(设计)人: | 汪小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保庆电器设备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F27/14 | 分类号: | H01F27/1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红荔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4 | 代理人: | 吴伟文 |
| 地址: | 221200 江苏省徐***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压器 | ||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油枕,包括支架、储油箱、配重箱、调配箱和循环泵,所述支架与变压器油箱固定连接,所述储油箱与支架固定连接,储油箱与变压器油箱的内腔连通,储油箱内浮动设置封板,封板上竖直设置支杆,通过第二拉线与调配箱上的竖板连接,配重箱通过第一拉线与支杆连接。本发明通过封板、配重箱和调配箱的联动,使变压器油箱内的冷却油的压力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有利于稳定散热和延长变压器油箱密封件的使用寿命,同时稳定的压力降低了变压器油箱产生变形的概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压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压器油枕。
背景技术
油浸式变压器的油箱里充满了冷却油,为了保持稳定的散热性能,变压器油箱内的冷却油的油压应该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冷却油具有热膨冷缩特性,为了防止变压器的冷却油受热膨胀时油箱的承受的压力变化过大,通常在油箱上设置跟变压器油箱内腔连通的油枕,当变压器的温度升高时,变压器内的冷却油受热膨胀,有一部分的冷却油进入油枕内,当变压器温度降低时,油枕里的由返回油箱进行补偿,由于油枕通常设于油箱上部,当变压器温度升高时冷却油膨胀进入油枕里时,油枕里的液面会升高对油箱产生的压力也会随之增大,油箱带压运行会加速密封件的老化速率。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压器油枕,以保持变压器内部压力的稳定。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方案:
一种变压器油枕,包括支架、储油箱、配重箱、调配箱和循环泵,所述支架与变压器油箱固定连接,所述储油箱与支架固定连接,储油箱上端设有气孔、储油箱底部通过主油管与变压器油箱的内腔连通,储油箱内装有冷却油,冷却油上浮动设置与储油箱的内腔配合的封板,所述封板与箱体密封滑动连接,封板上竖直设置支杆,所述支杆的下端与所述封板固定连接,支杆的上端穿过所述储油箱的顶板向上伸出,支杆与储油箱滑动密封连接,支杆的上端为自由端;
所述调配箱固定设置,所述调配箱的底面积等于所述储油箱的底面积,调配箱的侧壁上设有泄流口,所述泄流口上竖直设置滑槽,所述滑槽内滑动连接竖板,竖板上设有连接杆,调配箱的侧壁底部竖直设有与竖板配合的槽腔,所述槽腔上端开口,所述竖板可沿所述滑槽滑入所述槽腔的内部,槽腔内竖直设置压簧,所述压簧下端与所述槽腔底部接触,压簧上端与所述竖板的底部接触;
所述配重箱位于所述调配箱下方与竖直设于支架上的滑轨滑动连接,配重箱上固定连接固定杆,所述循环泵与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循环泵的进水口通过软管与所述配重箱连通,所述循环泵的出水口通过水管与所述调配箱内腔连通;
支架上固定连接第一轮组和第二轮组,所述封板上设置第一拉线,所述第一拉线的一端与所述封板的上表面中心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拉线的另一端绕第一轮组后与所述固定杆固定连接,在第一轮组的换向作用下当第一拉线的一端向下运动时第一拉线的另一端向上运动,所述支杆上设置第二拉线,所述第二拉线的一端与所述支杆的自由端固定连接,第二拉线的另一端绕第二轮组后与所述连接杆固定连接,在第二轮组的换向作用下当第二拉线的一端向上运动时第二拉线的另一端向下运动。
本发明基础方案的原理在于:
变压器不工作时,储油箱里的冷却油处于低位,在压簧的弹力下竖板位于高位,调配箱里的冷却油位与竖板上端平齐,这时向配重箱里加入与储油箱里冷却油同体积的冷却油,软管淹没在配重箱里的冷却油里。
当变压器开始运行时,循环泵同步运行,循环泵将配重箱里的冷却油泵至调配箱后又流入配重箱里不断循环,循环过程中配重箱的冷却油总量不变,配重箱里的液体重量通过第一拉线将封板向上拉使储油箱内腔的压力变小,也使得与储油箱连通的变压器油箱内腔的压力变小,变压器油箱内腔减小的压力等于储油箱里冷却油对变压器油箱产生的压力,变压器油箱内腔的压力不受储油箱油量的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保庆电器设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保庆电器设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6471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