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测炸药热损伤的热力耦合仿真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58607.9 | 申请日: | 2020-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1563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18 |
| 发明(设计)人: | 吴琴钟;王炅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119/08 |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沉雁 |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测 炸药 损伤 热力 耦合 仿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预测炸药热损伤的热力耦合仿真方法,具体为:首先建立炸药几何模型;然后根据几何模型的形状特征划分网格,获得热网格模型;接着结合编写的比热容、导热系数、自热源项和外界加热速率子函数,建立炸药热分析模型;之后将热网格模型转化为结构网格模型,并将热分析获得的温度结果作为载荷施加到结构网格的节点上,结合炸药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热膨胀系数材料参数,得到结构分析模型;最后根据结构分析获得炸药的变形量、应变和应力计算结果预测热损伤出现的位置。本发明建立了包括随温度变化的炸药物性参数、炸药热分解反应的热力耦合计算模型,更真实、准确反映了炸药在温度载荷作用下的热损伤规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炸药热安全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测炸药热损伤的热力耦合仿真方法。
背景技术
炸药在生产、贮存、运输和勤务中可能会经历不同温度环境,温度环境的变化可能引发材料的结构损伤,改变材料性能,如热载荷引起的应力容易使炸药内部产生裂纹,最终影响炸药的作用可靠性和安全性。
温度冲击实验是用于研究炸药在不同温度环境的热损伤情况,通常采用电阻应变片测量、超声波检测和声发射技术测试炸药在温度冲击下的应变及热损伤,虽然通过实验能够观察炸药在热载荷作用下的真实过程,但存在成本高、耗时长和危险性大的缺点。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存储技术的发展,数值仿真技术也常被用于炸药的热损伤研究中,且数值仿真技术大大缩短研究周期和降低研究成本。但现有的预测炸药热损伤的仿真存在一定不足,如韦兴文,吴束力,唐兴在《HMX基PBX炸药热损伤的数值计算与实验研究》一文中,采用瞬态-应力耦合有限元法对炸药在温度载荷作用下进行模拟,研究了炸药内部温度、应力变化规律,但其计算模型并未考虑炸药热分解的放热作用,同时忽略了温度对炸药材料参数的影响,这些都将影响炸药热损伤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测炸药热损伤的热力耦合仿真方法,从而为炸药的热安全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预测炸药热损伤的热力耦合仿真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建立炸药的三维模型;
步骤二:根据炸药的几何特征,选择网格类型和网格尺寸对炸药的三维模型划分网格,获得热网格模型;
步骤三: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和傅里叶传热定律,结合炸药的三维模型,确定炸药的热传导方程;
步骤四:根据炸药的类型及所处的热环境,设定炸药的材料属性和炸药的边界条件,进而获得炸药的热分析模型;
步骤五:设置迭代步长和迭代步数,求解炸药的热传导模型,获得热分析结果数据;
步骤六:将热网格模型转换为结构网格模型,将热分析得到的温度结果作为热载荷施加到结构网格的各个节点上,在炸药的材料属性中,设定炸药的弹性模量、泊松比和热膨胀系数参数,获得结构分析模型;
步骤七:求解结构分析模型,获得炸药的变形量、应变和应力结果,用于判断炸药中可能出现热损伤的位置。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在于:本发明对炸药在热环境作用下进行热分析和结构分析,考虑了炸药热分解的放热作用、温度对炸药材料参数的影响,建立了包括炸药热分解反应、随温度变化的炸药材料参数的热力耦合计算模型,获得了炸药在热环境中的温度、变形量、应变和应力分布等结果,更详细、真实反映了炸药在温度冲击载荷作用下的热损伤规律,提高了炸药热损伤计算的准确性。计算结果可为炸药的热安全性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预测炸药热损伤的热力耦合仿真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炸药模型网格图。
图3为实施例1中炸药的变形量云图。
图4为实施例1中炸药的应力分布云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860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