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处理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56608.X | 申请日: | 2020-08-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746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孙芳芳;陈昊奕;杨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4;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周希良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垃圾 渗滤 生化 处理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污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垃圾渗滤液输送至厌氧反应器进行厌氧反应;S2、经过步骤S1处理后的废液输送至第一厌氧池,并添加复合菌剂稀释液以及活性污泥;S3、经过步骤S2处理后的废液输送至第一好氧池,进行曝气处理;S4、经过步骤S2处理后的废液输送至第二好氧池,进行曝气处理并沉淀;S5、将第二好氧池的上层清液回流至第一厌氧池,将第二好氧池底部的污泥回流至第一厌氧池;将第二好氧池的其他废液输送至第二厌氧池;S6、经过第二厌氧池处理后的废液输送至膜‑生物反应器以分离水与污泥得到出水。本发明对垃圾渗滤液的综合处理效果比较明显。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水净化处理技术领域,具体尤其涉及一种垃圾渗滤液的生化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排放的垃圾总量也越来越多。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一般采用以填埋法、焚烧法和堆肥法为主,而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常常采取简单堆放的方法对城市生物垃圾进行处理,致使城市周围出现了很多大型的垃圾堆。而这些垃圾堆会产生大量的渗滤液,对周围的土壤和地下水造成严重的污染。
垃圾渗滤液是垃圾在填埋的过程产生的,又因降水、垃圾发酵、地下水反渗等原因形成二次污染,其中经未及时引流的大气降水渗过垃圾而形成的渗透液占总量的绝大部分。
垃圾渗透液的污染物种类繁多,与生活污水、工业废水都具有很大区别。根据填埋垃圾成分不同,渗滤液含有总量不一的烃类、酸酯类、醇酚类、酮醛类和酰胺类等有机物、各类重金属和盐类,同时总氮含量较高。渗滤液中的污染物浓度极高,可污染水体、土壤、大气等,使地面水体缺氧、水质恶化、富营养化,威胁饮用水和工农业用水水源,使地下水丧失利用价值,有机污染物进入食物链将直接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垃圾渗滤液必须要经过无害化处理才能向大自然排放。而垃圾渗滤液的处理难度较大,实现其经济有效处理是垃圾渗滤液处理技术中的一个难点。
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1103946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芬顿工艺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加碱液调节垃圾渗滤液MBR出水的pH值;(2)向步骤1出水投加亚铁试剂;(3)向步骤(2)出水中投加双氧水;(4)向步骤(3)出水中投加碱液控制其pH至恒定范围,反应时间为T1;(5)取步骤(4)出水继续反应时间T2后投加液碱至恒定pH后絮凝。该工艺是对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法的优化,膜-生物反应器对废水中COD,总氮处理效果不好,尤其是处理高浓度废水时,出水COD与总氮含量降幅偏低。虽然使用芬顿试剂法,进一步去除MBR出水中85%以上的COD与总氮,出水水质提高;但是,芬顿试剂法处理过程中使用了亚铁溶液与双氧水,排放污泥中含有大量铁元素,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否则会造成二次污染,且化学试剂的投加量较大,成本较高,且所用药剂均为一次性使用,不可回收重复利用。
另外,公开号为CN110342651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微生物酶复合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其在处理工业污水或垃圾渗滤液中的应用,其处理工业污水或垃圾渗滤液的工艺包含以下步骤:(1)取污水处理厂的好氧池和厌氧池的池底污泥,分别用水稀释后过滤,得到好氧粗滤液和厌氧粗滤液;(2)再过滤得到好氧精滤液和厌氧精滤液;(3)将好氧精滤液和厌氧精滤液分别接入发酵培养基中培养,得到好氧发酵液和厌氧发酵液;(4)离心发酵液,对沉淀进行细胞破碎、提取蛋白,得到好氧菌蛋白酶和厌氧菌蛋白酶;(5)将市面上购得的EM菌剂、好氧菌蛋白酶和厌氧菌蛋白酶按比例混合,即得微生物酶复合制剂。在EM菌剂中添加好氧菌蛋白酶和厌氧菌蛋白酶,复合菌剂更快适应厌氧环境与好氧环境,保持活性,提升对COD的反应能力。但是,该工艺所用菌剂主要作用是去除废水中的COD含量,处理对象单一,对总氮的去除缺乏相应的实施步骤,最终出水总氮含量偏高。
因此,本领域开发一种新的有效处理垃圾渗滤液的方法十分必要。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660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