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内主动式光照控制系统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55986.6 | 申请日: | 2020-08-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921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01 |
| 发明(设计)人: | 周辰 | 申请(专利权)人: | 的卢技术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J3/04 | 分类号: | B60J3/04 |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莹 |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南京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主动 光照 控制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内主动式光照控制系统,包括:摄像头,用于获取车内实时画面;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摄像头获取的车内实时画面,确定车辆内部各座位区域在画面中的位置,并计算该座位区域内的平均画面亮度是否在设定范围内,当计算的座位区域内的平均画面亮度低于或高于设定范围时,生成不同的控制参数以输出;电控变色玻璃汽车车窗,用于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不同的控制参数,调整电控变色玻璃的透光度提高或降低,直至座位区域的平均画面亮度处于设定范围内。本发明可实现将电控变色玻璃的透明度调整自动化,最大化减小车内光照度异常对车内乘员舒适性及能耗带来的影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内主动式光照控制系统,属于车辆控制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车辆的车窗在进行遮光事一般采用玻璃贴膜方式,即一般的固定色贴膜,同样属于汽车后市场改装产品,其透光度固定,可用于保护车内乘员隐私或减轻外部光线影响,但玻璃透光度下降,在外部环境亮度较低时,车内亮度将会更低。而另外一种遮光方式是采用车窗上固定遮阳帘或遮阳盖板,以物理的方式直接在车辆玻璃内侧附以遮阳部件,以达到遮蔽固定量的部分光线或全部光线,常见于车辆天窗、后风挡及后排侧窗。常用用于车内防晒或隐私保护,但这种方式需要增加额外部件,操作复杂且遮光效果不佳,需要手动控制开关或直接拉动部件进行车内光照度的控制,同时车内光照度难以进行多段控制。
而目前现有技术中,还可以采用电控变色玻璃贴膜,汽车后市场改装产品,玻璃内侧贴膜,远离和变色玻璃中间夹的液晶调光膜一致。或是直接采用电控变色玻璃汽车车窗,在双层玻璃中间夹有液晶调光膜,通电后改变液晶排列,进而改变透光度。以上两者均是通过手动方式进行开关,在车内乘员觉得车内光照度异常,过亮或过暗才由车内乘员主动控制调整,通过通电与否,调节车内全部或个别可变色玻璃透光度,不具备自动调整功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车窗遮光需要车内乘员手动控制,控制往往滞后于在车内环境被严重影响前,如车内温度已由于阳光照射升高;同时由手动控制难以做到精确的调整,且手动控制可能对驾驶者的架势造成影响,提供一种车内主动式光照控制系统,实现电控变色玻璃的透明度调整自动化。
本发明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车内主动式光照控制系统,包括:
摄像头,用于获取车内实时画面;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摄像头获取的车内实时画面,确定车辆内部各座位区域在画面中的位置,并计算该座位区域内的平均画面亮度是否在推荐数值范围内,当计算的座位区域内的平均画面亮度低于或高于设定范围时,生成不同的控制参数以输出;
电控变色玻璃汽车车窗,用于根据控制模块输出的不同的控制参数,调整电控变色玻璃的透光度提高或降低,直至座位区域的平均画面亮度处于设定范围内。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计算座位区域内的平均画面亮度,包括:调整摄像头的曝光补偿至默认数值;获取座位区域在画面中的RGB叠加直方图,根据RGB叠加直方图中高光、过爆区域的总体比例确认该区域的亮度。
进一步地,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控制模块生成的控制参数用于增加或降低电控变色玻璃汽车车窗的电压。
本发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的车内主动式光照控制系统,通过车内摄像头采集不同区域的实时画面,以计算获取座位区域的光照照度得到平均画面亮度,在照度异常时由车内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影响该区域照度的电控变色玻璃的透光度,以改善区域照度。本发明将电控变色玻璃的透明度调整自动化,最大化减小车内光照度异常对车内乘员舒适性及能耗带来的影响。有效提高或降低车内光照强度,减小过强的外部光线对车内带来的热影响,以降低车辆热管理系统的能耗;并且,可以提高驾驶人员驾驶安全性,避免驾车过程被车内玻璃调整操作过程所打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的卢技术有限公司,未经的卢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59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