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毛羽混色假捻加工丝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53563.0 | 申请日: | 2020-08-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75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 发明(设计)人: | 王长沙;黄儒;薛红忠;范宏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D02G1/02 | 分类号: | D02G1/02;D02G3/04;D02G3/3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26009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毛羽 混色假捻 加工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羽混色假捻加工丝,该毛羽混色假捻加工丝包含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所述聚酯长丝A和/或聚酯长丝B具有粗细节结构,所述粗细节结构中的部分粗节被切断形成毛羽;2mm以上的毛羽数量在100个/1000m以下。该毛羽混色假捻加工丝的抗起球效果好。同时,由该假捻加工丝制得的织物进行染色后,具有不同颜色的自然斑纹感,混色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一种假捻加工丝及其制备方法,具体的,涉及一种加工丝上具有毛羽且染色后具有不同颜色的自然斑纹感的假捻加工丝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棉纤维是传统纺纱的天然纤维,具有蓬松、触感柔顺、手感柔软、表面光泽柔和等优点。随着市场需求量的不断增加,棉纤维的供给存在一定的压力,同时棉花的种植容易受气候的影响,使得棉原材料的供给存在很大的不稳定性。因此,使用化纤代替棉纤维,生产出具有棉的优点、且又能解决棉缺点的仿棉纤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虽然市场已有各种形式的仿棉纤维产品,但大多数是通过复合丝在面料整理加工中通过强制起毛工艺产生毛羽,既增加了生产成本,仿棉的面料也因为毛羽集中在织物表面而缺少柔软感和干松感。另外,市面上使用的仿棉品色彩大多比较单一,影响视觉效果。
中国专利 CN110029419A公开了一种涤纶混纤假捻加工丝,其中包含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且所述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均具有粗细节结构。该加工丝虽然实现了混色的效果,但没有仿棉的效果,织成的面料柔软度低、舒适感差。
中国专利CN108118418A公开了一种毛羽状复合变形纱及其制备方法,复合变形纱线中包含了高强度变形纱线与低强度变形纱线,其中低强度变形纱线的一部分单丝被切断,突出在复合变形纱线表面形成毛羽,使制得的织物具有类似于棉纱的毛羽感。但是该复合变形纱表面的毛羽的长短难以控制,长毛羽的个数偏多,容易起球,影响视觉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与棉纱同等程度毛羽、不易起球,且具有混色感的假捻加工丝。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毛羽混色假捻加工丝,包含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所述聚酯长丝A和/或聚酯长丝B具有粗细节结构,所述粗细节结构中的部分粗节被切断形成毛羽,2mm以上的毛羽数量在100个以下。
所述2mm以上的毛羽数量优选在50个以下。
所述加工丝中1mm以上毛羽的个数优选300~1500个,更优选500~1000个。
所述的加工丝中的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具有两种不同的染色机理。
所述聚酯长丝A和聚酯长丝B的单丝纤度均优选在2.00dtex以下。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毛羽混色假捻加工丝的制备方法:将聚酯预取向丝A和聚酯预取向丝B通过同一锭位喂入第一罗拉,经热辊延伸后进入第二罗拉,再经第一热箱加热后导入假捻器进行加捻,最后经第三罗拉、交络器、第四罗拉得到毛羽混色假捻加工丝。解捻张力与加捻张力的比值(K值)为0.30~1.00。
所述第一热箱的温度优选150~220℃。
所述第一罗拉与第二罗拉之间的倍率优选1.050~1.250。
本发明的毛羽假捻加工丝上具有优良的棉感,且2mm以上的毛羽个数少,加工丝的抗起球效果好。同时,由该假捻加工丝制得的织物进行染色后,具有不同颜色的自然斑纹感,混色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毛羽混纤假捻加工丝制备方法的概略工程图。
图中:1、聚酯预取向丝A;2、聚酯预取向丝B;3、第一罗拉;4、热辊;5、第二罗拉;6、第一热箱;7、冷却板;8、假捻器;9、第三罗拉;10、第四罗拉。
图2是本发明毛羽混纤假捻加工丝的侧面照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未经东丽纤维研究所(中国)有限公司;东丽合成纤维(南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535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贝类激光打标的工厂化装置
- 下一篇:扫地机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