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9815.2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9710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2 |
发明(设计)人: | 赵鹏飞;尹磊;周国安;王泽希;周涛;方成全;朱宏;詹秉;章睿;陈洪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北中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33/00 | 分类号: | 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30061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灌浆 质量 快速 检测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监测的技术领域,公开了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其包括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地面上钻孔以形成桩孔;步骤二、将钢筋笼和立管放入桩孔内,立管位于桩孔的中部位置,立管的顶部与桩孔顶部齐平;步骤三、在桩孔内灌注混凝土砂浆,立管内部保持空心,凝固后形成桩基;步骤四、将质量检测装置放入立管内部,质量检测装置与数据分析检测仪器电性连接,质量检测仪器通过拉伸装置在立管内移动,质量检测装置通过抵紧装置固定于立管内。立管提供质量检测装置容纳的空间,使质量检测装置可以横向检测桩基的质量,避免出现断桩或空洞的情况。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建筑施工监测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锥探灌浆是利用锥探机械作用于带勺型钻头的钻杆上,挤压土质坝体成孔,随后注入水泥砂浆,凝固后成为桩基。随着桩基的的广泛使用,因地基、桩身质量等因素引起的重大工程质量事故时有发生,为了确保桩基施工质量的合格,减少生命或财产的损失,目前对于桩基的检测技术也在不断的完善。
相关技术,如中国发明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5369836A公开了一种新型桩基检测方法,其步骤为:A)准备阶段:根据检测桩基的具体情况,以及实验目的的具体要求,确定加载位置、加载方案等;B)加载检测阶段:对桩基进行分段逐级加载荷载箱,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方可加载下一级荷载,直到预定检测最大荷载值,利用BOTDR分布式光纤检测技术对浇注质量进行检测,并小波分析处理检测数据,并对记录数据ANSYS仿真分析,进行空间中的缺陷定位和程度判定;C)卸载阶段:待加载到最大值时保压一段时间开始分级卸载到零。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该发明针对桩基的竖向抗压承载力进行检测,桩基没有容纳检测装置的空间,难以在横向对桩基的内部进行缺陷或断桩的检测。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在横向检测桩基的质量情况,本申请提供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
本申请提供的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锥探灌浆质量快速检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地面上钻孔以形成桩孔;
步骤二、将钢筋笼和立管放入所述桩孔内,所述立管位于桩孔的中部位置,所述立管的顶部与桩孔顶部齐平;
步骤三、在所述桩孔内灌注混凝土砂浆,所述立管内部保持空心,凝固后形成桩基;
步骤四、将质量检测装置放入所述立管内部,所述质量检测装置与数据分析检测仪器电性连接,所述质量检测仪器通过拉伸装置在立管内移动,所述质量检测装置通过抵紧装置固定于立管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混凝土砂浆灌注在桩孔内部时,混凝土砂浆不能流入立管内部,使立管内部留有供质量检测装置容纳的空间,利用拉伸装置拉动质量检测装置在立管内上下移动,利用抵紧装置将质量检测装置固定在立管的指定检测部位,从而实现在横向对桩基的不同部位进行质量检测,避免桩基出现断桩或空洞的情况。
优选地,所述步骤五后还包括有步骤六,所述步骤六包括质量检测装置检测完毕后对立管灌注混凝土砂浆。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质量检测装置检测完毕后取出立管,再将混凝土砂浆灌注在立管内部,使立管与桩基形成整体,可以提高桩基的整体强度,提高桩基的承载力度。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中,所述立管通过钢筋条固定于钢筋笼的中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管与钢筋笼相互固定,可以将立管与钢筋笼同时放入桩孔内部,在混凝土砂浆灌注前方便对立管固定。
优选地,在所述步骤二后续操作中,所述钢筋笼的顶部伸出桩孔,所述钢筋笼通过地面上的钢筋笼固定桩进行固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北中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湖北中南岩土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98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高低温舰船用防爆电力电缆
- 下一篇:电池剩余循环次数的计算方法和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