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气量超重力废气处理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8470.9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1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姚绍轩;徐杰;刘美含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冠卓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9 | 分类号: | B01D53/79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千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4218 | 代理人: | 卜令涛 |
地址: | 2768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量 重力 废气 处理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大气量超重力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和转子,壳体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进液管,转子包括环形填料部和转轴,环形填料部外周与进气口连通,环形填料部一端与转轴封闭连接,环形填料部另外一端与转轴连接并通过出气口与外界连通,转轴其中一端中空并与进液管连通,转轴上设有与进液管连通的布液管,布液管位于环形填料部和转轴之间。本发明可增加转子的转速,以及转子的直径和轴长,极大地提高了废气的处理量,同时提高了转子运行的平稳性,工业废气经过逆流反应、离心搅拌、切流反应,处理效率得到提高,并且处理结果得到优化,经过本装置处理的废气不含液体,后续无需除液设备,相较于传统技术,大大简化了整机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工业废气处理装置。
具体地说,是涉及大气量超重力废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超重力工程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超重力条件下多相流体系的独特流动行为,强化相与相之间的相对速度和相互接触,从而实现高效的传质传热过程和化学反应过程。获取超重力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转动设备整体或部件形成离心力场,涉及的多相流体系主要包括气-固体系和气-液体系。气相经气体进口管由切向引入转子外腔,在气体压力的作用下由转子外缘处进入填料。液体由液体进口管引入转子内腔,经喷头喷淋在转子内缘上。进入转子的液体受到转子内填料的作用,周向速度增加,所产生的离心力将其推向转子外缘。在此过程中,液体被填料分散、破碎形成极大的、不断更新的表面积,曲折的流道加剧了液体表面的更新。这样,在转子内部形成了极好的传质与反应条件。液体被转子抛到外壳汇集后经液体出口管离开超重机。气体自转子中心离开转子,由气体出口管引出,完成传质与反应过程。
超重力旋转床具有传质效率高、反应时间短设备体积小等的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在精馏、提纯、催化等领域,超重力技术用于工业废气处理,处理效果也十分显著,工业废气的排气量一般在10000m³/h~60000m³/h,也有10万m³/h以上的情况,现有的超重力技术气体处理量不超过5000m³/h,处理量小,限制了该技术在大气量工业废气处理行业的应用,如中国专利CN1059105A,CN104368301B,CN105642062A,CN1428189A公开的超重力装置,由于转子采用悬臂结构,转子稳定性差,无法处理大气量的气体。CN102188947A公开的超重力装置,悬臂结构的转子增加了支撑机构,提高了转子的稳定性,由于轴承线速度的限制,大直径转子无法高速旋转。CN1611293A公开的超重力装置,转子采用两端支撑结构,转子稳定性较好,提高了气体处理量,但是,转子在局部上仍然是悬臂结构,转子的长度受到限制,限制了气体处理量,同时该装置结构复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传统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提高气体处理量的大气量超重力废气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达到的:
大气量超重力废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转子,壳体包括进气口、出气口和进液管,转子包括环形填料部和转轴,环形填料部外周与进气口连通,环形填料部一端与转轴封闭连接,环形填料部另外一端与转轴连接并通过出气口与外界连通,转轴其中一端中空并与进液管连通,转轴上设有与进液管连通的布液管,布液管位于环形填料部和转轴之间。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转轴一端与壳体转动连接,转轴另外一端与壳体转动连接。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转轴沿周向均布有多组布液管,每组布液管的数量为一个时布液管位于转轴中部或者每组布液管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布液管沿转轴轴向均布。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转子的直径为0.3-2米和/或转子的轴长为0.1-2米。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还包括侧边填料,侧边填料位于环形填料部和转轴之间,侧边填料靠近出气口设置,侧边填料与环形填料部可拆卸固定连接。
一种具体优化方案,还包括挡液环,挡液环与转子固定连接,挡液环靠近出气口外周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冠卓重工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山东冠卓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847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姿态识别的智能座椅控制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浮动盘管换热器换热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