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硝化废酸生物质吸收方法及水解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45607.5 | 申请日: | 2020-08-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8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30 |
| 发明(设计)人: | 郎建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郎建华 |
| 主分类号: | C05G1/00 | 分类号: | C05G1/00;C05F17/20;C05F17/50;C05F17/957;C05F17/964;C05F17/986 |
| 代理公司: | 太原高欣科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4109 | 代理人: | 崔雪花;冷锦超 |
| 地址: | 030008 山西省太原市尖***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硝化 生物 吸收 方法 水解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硝化废酸生物质吸收方法及水解装置,属于化工废弃物利用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硝化废酸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弊端;具体是采用生物处理方法,将硝化废酸经农林废弃物吸收后,生物质受控水解,水解产物经多菌种混合处理,生成有机肥,用于农业生产;采用的水解设备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动力段、压缩段、恒压段、加液段和恒温水解段,加液段内部为轮辐状结构,轮辐状结构的辐轴上设置分流锥,在辐轴上沿硝化废酸流动的方向均布有多个出液孔;本发明生产全过程不产生废气,废液,不产生次生环境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废弃物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硝化废酸生物质吸收方法及水解装置。
背景技术
硝化反应做为常见化学反应之一,广泛应用于药品制造、火工品生产、添加剂生产行业。硝化反应的主要方法有:稀硝酸硝化、浓硝酸硝化、在浓硫酸中用硝酸硝化、在有机溶剂中用硝酸硝化和非均相混酸硝化等,硝化反应完成后,所需硝化产物分离,硝化废酸进入废酸处理环节。目前,批量的硝化废酸处理方法基本为化学法,即高温脱硝,稀硫酸浓缩回用。也有生产厂家对少量硝化废酸用大量水稀释后,中和,并入废水处理系统处理。采用化学法处理硝化废酸,由于酸的腐蚀性,设备投资大、能耗高,产生的硝烟废气必须再次环保处理。同时由于酸的有毒有害性,生产过程中存在较大环境风险、安全风险。
农、林生产产生的残余物属于一种生物质,主要成份为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无机盐、水等,与餐余垃圾等类型生物质不同的是餐余垃圾组份复杂,蛋白质含量高,纤维含量低,且含有大量盐类,不利于产物组份控制,在用农、林残余物作为生物质吸收硝化废酸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硝化废酸中含有硫酸、硝酸,在常温常压下生物质与硝化废酸接触时,会发生放热反应,同时伴有硝烟产生。如采用釜式反应器,在反应过程中可实现温度、压力可控,但物料密实度不可控,在空气间隙中残余的硝烟在出料及反应釜排空时,仍夹带有少量硝烟排出。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硝化废酸生物质吸收方法及水解装置。解决现有硝化废酸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弊端。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硝化废酸生物质吸收方法,原料为硝化废酸和农林残余物,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a)将原料混合后在压力为0.1-0.6 MPa的反应釜中进行反应得到中间产物;反应时间为0.5-14h,反应温度为25-300℃;
b)在中间产物中加入矿物质成分,在pH为7.5-8.5,水份为40-60%条件下,加入微生物菌种进行发酵,制备得到生物菌肥;所述微生物菌种由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组成。
优选的,硝化废酸和农林残余物的质量比为0.1-1.2:1。
优选的,所述的矿物质成分为镁矿粉、钾矿粉、磷矿粉中的一种或任意组合。
一种用于硝化废酸生物质吸收方法的水解装置,包括依次相连接的动力段、压缩段、恒压段、加液段和恒温水解段,所述压缩段连接有进料段;所述恒压段用于将压缩后的农林残余物形成倒锥形的生物质填充层,并对恒温水解段提供动力侧压力;所述加液段用于将硝化废酸均匀加入生物质填充层;所述加液段内部为轮辐状结构,所述轮辐状结构的辐轴中心设置分流锥,所述分流锥与轮辐状结构均为空心,在辐轴上沿硝化废酸流动的方向均布有多个出液孔。
进一步的,所述分流锥的前锥角大于后锥角。
进一步的,所述轮辐状结构的截面呈菱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进料段包括加料斗,所述加料斗内设置有等深的螺槽,所述螺槽内设置有单螺杆。
进一步的,所述压缩段设置有单螺杆,所述单螺杆的螺距随着槽深逐渐减小。
进一步的,恒温水解段为外部设有夹套的管状结构,夹套内用于通恒温介质,恒温水解段连接有出料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郎建华,未经郎建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560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