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管减荷防漏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843485.6 | 申请日: | 2020-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3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发明(设计)人: | 欧阳明星;李增雷;田亚娟;罗荣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
主分类号: | F17D1/08 | 分类号: | F17D1/08;F17D3/01;F17D5/06 |
代理公司: | 广州骏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25 | 代理人: | 潘桂生 |
地址: | 512126 广东省韶***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管 防漏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管减荷防漏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以及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电动阀、电子开关和泄压阀;所述电动阀设置于供水管路的总水路上;所述泄压阀设置于所述电动阀的后端;所述电子开关设置于用户水龙头的后端;当用户水龙头关闭时,所述电子开关产生第一断水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断水信号,发送水路关闭信号至所述电动阀,并发送泄压信号至所述泄压阀;所述电动阀接收所述水路关闭信号后关闭总水路;所述泄压阀接收所述泄压信号后打开泄压阀。本发明所述的水管减荷防漏系统具有能够降低供水管的承压负荷,提高水管使用寿命,降低供水故障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管减荷防漏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水管减荷防漏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的,住宅、写字楼、公共厕所或车船的供水系统都是采用PVC、PP、PPR等塑料管作为供水管,其中,PVC管采用胶水粘接,而PP或PPR管则采用热熔熔接将管子融合到一起,考虑到建筑物的整体美观和协调性,供水管道大都采用在地面或墙壁开槽的暗藏施工工艺,将塑料水管接头接好后埋入槽中并覆盖混凝土。在供水管的使用过程中,居民用水低峰时供水管就会承受较大的压力负荷无法泄压,长时间高压压力负荷给供水管工作寿命和质量带来挑战,因此,在供水管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出现接头漏水,或者水管爆裂等供水故障问题。为此,业主不得不查找漏水点,必要时刨开地板维修,施工难度较大,维修费用较高,还可能会因为供水管修复施工而影响邻里和睦。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管减荷防漏系统,能够自动识别供水管内是否有水流经过,在无水流经过时排出供水管内的存水以释放供水管的承压负荷,并能够在用水高峰到来前提前关闭泄压阀,同时打开电动阀做好供水准备,提高了供水管使用寿命,降低供水故障。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水管减荷防漏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以及与所述控制装置电连接的电动阀、电子开关和泄压阀;所述电动阀设置于供水管路的总水路上;所述泄压阀设置于所述电动阀的后端;所述电子开关设置于用户水龙头的后端;当用户水龙头开启时,所述电子开关产生第一水流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装置;当用户水龙头关闭时,所述电子开关产生第一断水信号传输至所述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接收所述第一断水信号,发送水路关闭信号至所述电动阀以关闭总水路,并发送泄压信号至所述泄压阀以排出存水泄压;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水流信号和第一断水信号判断用户的用水高峰,并在用水高峰前发送泄压阀关闭信号至所述泄压阀以关闭泄压阀门,并发送水路开启信号至所述电动阀以打开总水路。
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水管减荷防漏系统,通过在用户水龙头的后端设置电子开关检测用户是否在用水,在供水管路的总水路上设置电动阀,并在电动阀的后端设置有泄压阀,从而可以在用户不用水时,打开泄压阀释放供水管路上的负荷压力,防止供水管路由于负荷压力过大而导致供水管接头漏水,或者水管爆裂等故障,延长了供水管的使用寿命;同时还可以统计用户的用水高峰,并在用水高峰前开启电动阀。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第一水流信号和第一断水信号判断用户每天内的用水高峰的方法为:以分为单位时间统计一天内所接收到第一水流信号以及第一断水信号的次数以及对应的时间,获得每天内的用水高峰,并在每天的用水高峰前发送泄压阀关闭信号至所述泄压阀以关闭泄压阀门,并发送水路开启信号至所述电动阀以打开总水路。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设定有时钟,每天用水高峰后的一定时间内,所述控制装置发送水路关闭信号至所述电动阀以关闭总水路,并发送泄压信号至所述泄压阀以排出存水泄压。
在一个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控制装置以星期为周期,以天为单位时间统计一周内的每天的用水量以及用水时间,获得每周内的用水高峰以便于分析用户的用水习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未经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348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