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gcn5及其应用和降低烟粉虱温度耐受性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39736.3 | 申请日: | 2020-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9310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6 |
| 发明(设计)人: | 吕志创;梁林;冀顺霞;王晓迪;申晓娜;刘万学;万方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2N9/10 | 分类号: | C12N9/10;C12N15/54;A01N57/16;A01P7/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法信智言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1737 | 代理人: | 尹超群 |
| 地址: | 100093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烟粉虱 med 组蛋白 乙酰 转移酶 基因 gcn5 及其 应用 降低 温度 耐受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gcn5及其应用和降低烟粉虱温度耐受性方法。所述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对烟粉MED隐种进行RNAi,结果显示,饲喂dsBtgcn5的MED隐种成虫的高温击倒和低温恢复时间均有显著性变化,说明Btgcn5基因在烟粉虱MED隐种的温度耐受性中起关键作用。上述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化基因gcn5可用于破坏烟粉虱温度耐受性,进而为烟粉虱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gcn5及其应用和降低烟粉虱温度耐受性方法。
背景技术
烟粉虱Bemisia tabaci是一种世界性的刺吸式重大入侵害虫,至少是由36个形态上难以区分的隐种组成的快速进化复合种。Mediterranean(MED)隐种是危害最大的隐种,该隐种能存活于美国西南部和新疆的干旱沙漠地区(日温高达50℃以上);-10℃暴露1h后,存活率仍能达到50%。此外,对烟粉虱进行热激处理,两代内其的存活率显著提高。大量的证据表明,具有较强的快速响应外界环境温度的适应能力是MED隐种迅速扩张和暴发成灾的关键原因之一。这种短期内生物体对环境变异产生的响应机制与表观遗传有关。因此,从表观遗传学角度加强对MED隐种温度耐受性的研究对于揭示其扩散成灾机制,进而探索创新控制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表观遗传是指不改变DNA序列响应环境变化而对基因表达产生快速而持久的影响,其引起的表型变异是一种可逆的改变,它介导了生物体对环境扰动的快速、可塑性反应,并可以提高生物体适应环境胁迫的能力。表观遗传调控包括染色质重塑、组蛋白修饰、DNA甲基化、非编码RNA调控等。其中组蛋白乙酰化在真核生物中的广泛分布,是基因表达调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普遍认为组蛋白乙酰化通过对染色质和转录相关因子的修饰作用,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其与基因表达的调控和基因组稳定性的维持等过程紧密相关。通常情况下,组蛋白乙酰化使染色质处于较为松散的状态,其上的基因得以表达,从而激活转录;而组蛋白去乙酰化则使得染色质结构紧密,基因无法表达,从而抑制转录。组蛋白修饰在生物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组蛋白乙酰化基因gcn5参与环境胁迫对生物逆境的调控,在调节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的表达中起重要作用。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广泛存在于生物界,通过RNAi技术沉默昆虫体内某些基因,使昆虫的某些能力增强或丧失,也能在特定时间抑制其功能基因表达使昆虫的发育停留在某个阶段,进而达到利用或防治其危害的目的。RNAi常用的导入方法有浸泡、饲喂、电穿孔、注射、病毒感染、干细胞移植、转基因等。昆虫中主要通过饲喂、浸泽或微注射使靶标dsRNA进入体内,并与靶基因的转录产物mRNA存在同源互补序列的双链RNA(doublestrand RNA,dsRNA)导入细胞后能特异性地降解该mRNA,从而产生相应的功能表型缺失。因注射法操作繁琐、费时等限制,因此简便、易于操作的饲喂dsRNA方法在微小昆虫如烟粉虱研究中得以广泛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包含上述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的重组载体。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包含上述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的重组细胞。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是提供破坏烟粉虱MED隐种的温度耐受性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首次克隆出烟粉虱MED隐种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基因gcn5,其cDNA全长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973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