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39672.7 | 申请日: | 2020-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699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0 |
| 发明(设计)人: | 彭武;向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步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3K19/0175 | 分类号: | H03K19/0175;H03K19/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坤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91 | 代理人: | 赵红霞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市***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隔离 输入输出 通用 电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属于输入输出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包括外部接口IN_OUT以及内部接口IO,外部接口IN_OUT,当电路作为输出电路时,外部接口IN_OUT用于输出低电平,负载接在IN_OUT和VCC之间,当电路作为输入电路时,外部接口IN_OUT用于检测低电平,开关接在IN_OUT和GND之间;内部接口IO,用于接入处理器的IO引脚。该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通过设置的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均通过光耦进行有效的隔离,实现外部处理器接口与内部电路的完全隔离,外部的干扰不会影响到内部电路,从而保证了整个产品的正常运行。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输入输出电路设计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
背景技术
在现代工业应用中,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现代控制理论的不断发展,变频器已经广泛应用于交流电动机的变频调速上。由于变频器高效的驱动性能和良好的控制特性,使其在钢铁、化工、纺织、机械电力、造纸等各个行业中被广泛使用。在各个应用场合里,数字输入输出端口是必不可少的,它广泛的应用于控制外部器件动作及接受开关信号,以达到变频器和外部系统正常的协作。目前,在各个品牌的变频器中,数字输入输出口定义各不相同,大部分都是分离的,即输入口和输出口不相干,很多情况下所需要用的数字输入输出并不能满足具体的需求,这就造成输入输出端子的浪费。另外有的产品虽然有可以复用的数字输入输出端子,但其对外不隔离,因此外部的干扰有可能影响内部电路,从而影响了整个产品的正常运行。
为此,我们提出了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包括外部接口IN_OUT以及内部接口IO;
外部接口IN_OUT,当电路作为输出电路时,外部接口IN_OUT用于输出低电平,负载接在IN_OUT和VCC之间,当电路作为输入电路时,外部接口IN_OUT用于检测低电平,开关接在IN_OUT和GND之间;
内部接口IO,用于接入处理器的IO引脚。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可以作为输入也可以作为输出,用于各种控制电路板。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中的输入检测电路以及输出驱动电路与内部电路通过光耦隔离。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在作为输出电路,IO为高电平时,光耦U3为关闭状态,开关晶体管Q1关闭,IN_OUT输出为悬空,可关闭负载。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在作为输出电路,IO为低电平时,光耦U3为开通状态,晶体管Q1开通,IN_OUT输出为低电平,可开启负载,二极管D2将把输入隔离光耦U4的发射二极管正极下拉为低,用于防止U4开通而导致死锁。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在作为输入电路时,当IN_OUT悬空时,光耦U4为关闭状态,IO即为高电平,而当IN_OUT与GND短接时,光耦U4为开通,通过二极管D4可将IO下拉为低电平,同时通过二极管D3将输出隔离光耦U3的发射二极管正极下拉为低,用于防止U3导通而导致死锁。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所述内部接口IO接入的处理器的IO引脚设置为准双向口模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该带隔离的输入输出通用电路,通过设置的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均通过光耦进行有效的隔离,实现外部处理器接口与内部电路的完全隔离,外部的干扰不会影响到内部电路,从而保证了整个产品的正常运行。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步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步控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967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