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8810.X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4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康志军;吴世楠;刘振宇;陈建勋;叶珂羽;顾强;梁伟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3/022 | 分类号: | G01M13/022;G01M13/027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智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59 | 代理人: | 范坤坤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方法 装置 设备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当所述液压系统油泵转速为零,且施加到离合器上压力为零时,获取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第一压力数据;当所述液压系统油泵工作,所述离合器电磁阀关闭,且施加到离合器上压力为零时,获取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压力数据;获取所述离合器的半接合点特征值;根据所述第一压力数据和所述第二压力数据调整所述半接合点特征值,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实现能够消除零飘偏差,保证测试精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车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压力传感器信号“零飘”指的是在真实压力为零时,传感器信号反馈压力不为零。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压力传感器安装在离合器执行液压缸内,检测离合器执行液压缸内压力变化。其工作原理为执行液压缸液体压力变化引起传感器压敏感应元件电气属性变化,相应通过压敏元件的电流产生相应变化。压力传感器信号处理器通过检测电流变化而计算相应液体压力值。信号处理器需要检测包含传感器在内的整个电气环路中的电流,因此导线电阻,连接器接触电阻,以及电磁干扰都将对信号处理产生影响。
现在汽车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的离合器控制多采用压力比例电磁阀控制离合器液压缸内压力,安装一个压力传感器反馈压力。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产品生产时,每个产品都需要在下线检测设备上测试双离合器半接合点特征值,目的是测量出离合器的液压缸的控制压力和摩擦片传递扭矩的特性。变速器装配整车时,半接合点特征值被整车控制器检入引用,用来控制整车的离合器传扭。该值的准确性直接影响离合器传扭精度,如果精度出现较大偏差将引起整车冲击,严重时会造成零部件早期损坏。
某双离合自动变速器生产过程中发现其半接合点特征值测试精度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是其压力传感器信号“零飘”,即每个变速器离合器压力传感器最小输出电压Vmin已经出现严重偏差。
例如:某个离合器真实的半接合点特征值为2.5bar,即离合器执行液压缸控制压力为2.5bar时离合器摩擦片传扭12Nm。这个测试的基础为控制压力为0bar,压力传感器信号反馈为0bar,如果控制压力为0bar,压力传感器反馈为0.3bar,即压力传感器出现0.3bar的“零飘”,那么测试该离合器半接合点特征值结果将为2.8bar;而真实的2.8bar将传递26Nm,这时已经出现14Nm的偏差;如果2.8bar直接被整车使用,车辆在半接合点特征值点传扭26Nm,车辆爬行起步会出现前冲,换挡也会出现冲击,多传递出来的14Nm是很难被车上控制器检测到的,多产生的传扭滑磨热量也不会被控制冷却,易容易造成离合器早期损伤。
例如:内/外离合器控制压力均为0bar,但内离合器压力传感器反馈压力0.02bar的偏差,外离合器压力传感器出现0.18bar的偏差,产生这种偏差的根本原因是:DCT变速器下线测试为满足节拍要求,采用快速装夹装置,线束连接采用快速连接器。快速连接器至信号处理器之间也存在多个线束连接器。连接器端子之间的接触电阻影响了信号,出现了零漂移。当前情况下在线束连接情况下没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只能通过采用更精密的连接器和定期检查更换线束,可以减小零飘的影响,然后采用更精密的连接器和定期检查更换线束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处理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以实现能够消除零飘偏差,保证测试精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处理方法,应用于整车,所述整车包括:压力传感器、离合器、离合器执行液压缸、离合器电磁阀和液压系统油泵,所述液压系统油泵通过所述离合器电磁阀和所述离合器执行液压缸相连,所述压力传感器安装在所述离合器执行液压缸内,所述处理方法包括:
当所述液压系统油泵转速为零,且施加到离合器上压力为零时,获取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第一压力数据;
当所述液压系统油泵工作,所述离合器电磁阀关闭,且施加到离合器上压力为零时,获取所述压力传感器采集的第二压力数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881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