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识别变压器轻微故障的判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5999.7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390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22 |
发明(设计)人: | 胡明辉;朱建红;石文国;潘玉龙;魏斌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积成软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7/045 | 分类号: | H02H7/045;G01R31/62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04 | 代理人: | 王安琪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识别 变压器 轻微 故障 判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识别变压器轻微故障的判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变压器保护装置通过PT、CT获取变压器各侧电流和电压,并进行折算;(2)计算变压器三相差流瞬时值和三相差流稳态值;(3)进行差动启动判别;(4)差动启动后,计算相间电压突变量、相间电流突变量、零序电流突变量、以及相应电压和电流的浮动门槛;(5)进行轻微故障判别,如果满足条件则开放差动保护,否则不开放差动保护,进入其他故障判别判据;如果开放差动保护,差动保护满足动作条件,则跳开各开关,保护故障变压器。本发明可应用于各电压等级的变压器保护,防止某些轻微故障情况下,误闭锁差动保护造成变压器损坏,具有明显的效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识别变压器轻微故障的判别方法。
背景技术
变压器差动保护,在CT异常情况下,例如CT断线、CT短路,会产生差流,造成差动保护误动。存在两种做法来防范这个稳态,一种是开放式,判出故障然后开放差动保护;另一种是闭锁式,判出CT异常,闭锁差动保护。闭锁式需要快速判出各种CT异常情况,较复杂且有误判风险。而开放式只要判出故障特征,相对来说,更简明可靠。
根据专利【CN1545179A】,常规的开放式判据为:差动保护起动后,满足以下任一条件认为是故障情况,开放差动保护,否则认为是差回路CT异常造成的差动保护起动。
(1)任一侧任一相间工频变化量电压元件起动;
(2)任一侧负序相电压大于6V;
(3)起动后任一侧任一相电流比起动前增加;
(4)起动后最大相电流大于1.1Ie。
其中,UN为额定电压57.74V;Ie为变压器额定电流,根据变压器和CT参数计算得出。
上述判据(1)、(2)、(4)对于大多数故障能够判出,但对于某些轻微故障则不能判出,例如图1、图2显示的中国电科院动模试验中某一高阻故障的录波。专利【CN1545179A】判据(1)、(2)、(4)不满足,分析如下:
判据(1),各侧相间工频变化量电压,故障侧中压侧最大,约1.72V,小于0.05UN(UN为57.74,0.05×57.74=2.887),因此判据(1)不满足;
判据(2),各侧负序电压最大是中压侧约1.50V,小于门槛6V,因此判据(2)不满足;
判据(4),起动后各侧最大相电流约0.49A,而根据变压器参数计算的Ie为0.503A,1.1Ie为0.553A,0.49小于1.1Ie,因此判据(4)也不满足。
而判据(3)中,电流增加的门槛并不好取,根据上述专利所述,增加电流比例取3%,那么负荷较低时,正常波动就可能误判。例如变压器某侧负荷为0.1A,3%为0.003A,这么低门槛很容易误判。
此外,采用闭锁式判据也不能解决此类问题。同样上述故障波形,和CT断线波形很接近,仅一路电流明显下降到很小的值,其余电压电流变化都很不明显。因此采用闭锁式判据也很可能误判为CT断线,闭锁差动保护,同样造成拒动。
存在这类问题的原因,在于大多数故障情况下,故障特征比较明显,前述判据能够判出。但在某些系统潮流分布,并且发生轻微故障时,例如高阻或轻微匝间故障,会出现这类特殊故障波形。此时故障特征不明显,前述判据不能判出故障,导致不开放差动保护,造成拒动。因此,需要一种灵敏而又可靠的轻微故障判据,用来开放变压器差动保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识别变压器轻微故障的判别方法,可应用于各电压等级的变压器保护,防止某些轻微故障情况下,误闭锁差动保护造成变压器损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积成软件有限公司,未经积成软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599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烧结机脱硝方案
- 下一篇:一种梁柱节点连接装置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