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宽种带撒播后抛覆土装置及播种机有效
| 申请号: | 202010835474.3 | 申请日: | 2020-08-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2299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 发明(设计)人: | 顾峰玮;胡志超;吴峰;陈有庆;谢焕雄;吴惠昌;张延化;徐弘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A01B49/06 | 分类号: | A01B49/06 | 
| 代理公司: | 上海伯瑞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7 | 代理人: | 王一琦 | 
| 地址: | 21001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宽种带 撒播 后抛覆土 装置 播种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种带撒播后抛覆土装置,双侧挡板固定在宽种带旋耕机构后方的两侧,其上方装配有可浮动调节的上盖板,其后方固定有后挡土板;双侧挡板内固定有土壤后抛导向板,土壤后抛导向板向后上方倾斜,并且距离后挡土板具有一间隙;在土壤后抛导向板的下方贯通固定有至少一个落种限位管,排种管插入落种限位管内;上盖板、后挡土板、双侧挡板围成一土壤限位空间,土壤后抛导向板将土壤限位空间分隔,并使宽种带旋耕机构旋耕抛出的土壤形成一经过间隙的倒L形土壤运动轨迹。本发明采用旋耕土壤并后抛跨越,种子在旋耕整备过的理想种床上均匀播下去,再将土壤自动覆盖在种子上,降低了播种量,播种确保入土、播种深度可控、降低了晾种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宽种带撒播后抛覆土装置,及装配该装置的播种机,属于播种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小麦作为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保障其高效稳定生产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我国稻麦主产区,稻麦轮作两熟制是主要的耕作制度,由于受前茬水稻秸秆量大、含水率高、韧性大,稻茬田土壤湿黏,而下茬小麦机播行距小、开沟器排布密度大易堵塞等因素制约,如何实现在前茬水稻全量秸秆覆盖地小麦顺畅高质机播,一直是待攻克的难点和重点。
在稻麦轮作区常规机械化播种小麦,必须配套秸秆粉碎还田机、旋耕机、小麦播种机,多种机具分别多次下田完成秸秆粉碎、多次土壤旋耕、施肥播种等作业工序,生产成本高、费工费时;无论是接茬口抢农时、节约作业成本,还是秸秆全量还田肥料化利用,产区迫切需要一种机具能实现前茬水稻全量秸秆覆盖地一次下田完成小麦顺畅高质机播。
目前小麦播种机按播种形式分主要有两种:
一是小麦条播机,其特征是必须有播种开沟器,通过开沟器入土前行,形成种沟,将种子播到种沟里。这种方式的技术难题是:小麦播种行距小(一般仅为10cm-15cm),导致开沟器排布密度大、开沟器之间容易壅堵阻塞,无法连续顺畅作业。
二是小麦旋播机,其特征是将种子直接撒在地表面,通过旋耕刀耕地,将种子与土壤随机混合。这种方式的技术难题是:虽然省去了开沟器堵塞的隐患,但旋耕打击种子的方式造成伤种率高、加大了播种量,且不入土播种、播种深度不可控、晾种率(种子覆不上土)高。
因此,如何实现在秸秆成条铺放形成大宽幅播种带内,旋耕土壤并后抛跨越,种子在旋耕整备过的理想种床上均匀播下去,再将土壤覆盖在种子上,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秸秆成条铺放形成大宽幅播种带内,旋耕土壤并后抛跨越,种子在旋耕整备过的理想种床上均匀播下去,再将土壤覆盖在种子上,从而解决了旋耕加大了播种量,且不入土播种、播种深度不可控、晾种率高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宽种带撒播后抛覆土装置,包括宽种带旋耕机构601;双侧挡板604固定在宽种带旋耕机构601后方的两侧,其上方装配有可浮动调节的上盖板603,其后方固定有后挡土板605;双侧挡板604内固定有土壤后抛导向板607,所述土壤后抛导向板607向后上方倾斜,并且距离后挡土板605具有一间隙;在土壤后抛导向板607的下方贯通固定有至少一个落种限位管606,落种限位管606均位于宽种带范围之内,排种管2插入所述落种限位管606内;所述上盖板603、后挡土板605、双侧挡板604围成一土壤限位空间,所述土壤后抛导向板607将所述土壤限位空间分隔,并使所述宽种带旋耕机构601旋耕抛出的土壤形成一经过所述间隙的倒L形土壤运动轨迹。
优选的,所述落种限位管606设有对称的两组,每组相互平行且数量相同,两组限位管606均向内倾斜,每个限位管606均插入一排种管602。
进一步的,每组落种限位管606具有N个。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未经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54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