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即热式电器的温度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2584.4 | 申请日: | 2020-08-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679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发明(设计)人: | 陈建华;郑嘉丽;宋广舒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47J31/56 | 分类号: | A47J31/56;A47J31/44 |
代理公司: | 宁波诚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2 | 代理人: | 徐雪波;王莹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热式 电器 温度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热式电器的温度控制方法,电器接收到出液命令后,进行三个加热阶段的工作;第一加热阶段:全功率加热,当检测到的出液端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或者出液端温度稳定在小于设定温度的温度上时,进入到第二加热阶段;第二加热阶段:调节流量并进液,全功率加热,出液端温度T接近设定温度T0时,进入到第三加热阶段;第三加热阶段:根据设定温度的PID控制方法调整加热功率;并逐渐调整流量和加热功率以达到最大加热功率及对应的最大流量。该即热式电器的温度控制方法既能尽快出水,又能保证出水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较小,能够提高用户综合体验。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即热式电器的温度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如饮水机这种电器,现有的饮水机产品具有储水加热式和即热式不同加热模式的产品,对于储水加热式这种加热方式的产品,为了保持温度,需要进行反复加热,消耗电能的同时,加热的水因长时间放置而容易出现细菌滋生的问题,另外多次加热的水也不利于饮水健康。因此即热式的饮水机越来越受欢迎,使用更加干净卫生。
公开号为CN110448172A(申请号为201910894333.6)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用于加热饮用液的装置和饮水设备》,其中公开的饮水设备在使用时,利用加热器对饮用液进行加热,当确定出液温度达到设定温度时才控制出液管打开出液,这种使用方法会增加使用者的等待时间,用户体验差。
另外还有的饮水机在是打开后即直接出水,而出水温度的控制则通过常规的温度控制手段进行出水温度的控制,这种使用方法对于仅需要接少量水的情况,其出水温度相对于设定的出水温度偏差过大,相应用户体验也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提供一种既能尽快出水,又能保证出水温度与设定温度的偏差较小,能够提高用户综合体验的的即热式电器的温度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即热式电器的温度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电器接收到出液命令后,进行三个加热阶段的工作;
第一加热阶段:控制进行全功率加热,当检测到的出液端温度接近于设定温度或者出液端温度稳定在小于设定温度的温度上时,第一加热阶段结束,进入到第二加热阶段;
第二加热阶段:在设定的基础流量上进行流量的调节,并按照调节后的流量进液,对进液进行全功率的加热,实时检测出液端温度T,当出液端温度T距离设定温度T0的温度差小于设定的温度差阈值Tz时,即T0-T<Tz时,则第二加热阶段结束,进入到第三加热阶段;
第三加热阶段:实时检测进液温度,根据实时的进液温度、设定温度以及当前的流量,根据设定温度的PID控制方法调整加热功率;
待出液端温度稳定并达到设定温度后,判断当前的加热功率是否为电器的最大加热功率,如果是,则按照当前的流量控制电器进行加热工作;如果否则按照设定的流量调节量增大流量,进而再根据设定温度的PID控制方法调整加热功率,如此循环直至达到最大加热功率,进而获取当前进水温度条件下对应的最大流量,并记录该工况对应的各工作参数。
为了避免干烧而损坏电器,首次使用电器时,在进行第一加热阶段前,首先向电器的液体流道内注入能够充满液体流道的流量的液体。
优选地,通过进液流量和进液时间控制向电器的液体流道内注入能够充满液体流道的流量的液体。
为了能够在基本满足设定温度的情况下尽快输出液体以供用户使用,在第一加热阶段开始前,首先计算当前出液端温度T与设定温度T0之间的温度差Tc,Tc=T0-T;针对不同的情况分别进行不同的控制;
情况1:如果Tc>A,则控制在第一加热阶段过程中不向电器的液体流道内进液;
情况2:如果B≤Tc≤A,则控制电器接收到出液命令后,先按照最小流量向电器的液体流道内进液,并且在第一加热阶段过程中按照设定的流量增速增加流量直至流量达到设定的基础流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方太厨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258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