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精处理树脂再生酸碱废液分类收集及再生利用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830580.2 | 申请日: | 2020-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7786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24 |
| 发明(设计)人: | 张贺;冯向东;徐浩然;陈彪;童小忠;高强生;余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2F9/06 | 分类号: | C02F9/06 |
| 代理公司: | 杭州九洲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1 | 代理人: | 张羽振 |
| 地址: | 311121 浙江省杭州市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处理 树脂 再生 酸碱 废液 分类 收集 利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精处理树脂再生酸碱废液分类收集及再生利用方法,包括:步骤1、进酸开始后,检测钠离子浓度并收集废水;步骤2、进碱开始后,检测硅酸根离子浓度并收集废水。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精确测定精处理再生过程中酸碱浓度和氨氮浓度、电导率和硅酸根离子等指标,将进酸或进碱及酸置换或碱置换过程中含盐量和氨氮浓度最高的那部分废水分离出来,回用纯度高的酸碱溶液,电渗析浓缩高盐废水,将双极膜产生的酸碱溶液回用到下次精处理再生过程中。本发明可将精处理废水回用85%~90%,节省酸碱用量50~70%,减少了酸碱过程中离子的引入,为后端废水零排放节约了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火电厂水处理领域,具体说明一种精处理树脂再生酸碱废液分类收集及再生利用方法,通过再生过程的精确控制对精处理再生废水分类收集,酸碱废液经再生工艺生成纯度较高的酸碱后回用于树脂再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在役的300MW及以上的燃煤机组,绝大多数都配有凝结水精处理系统。凝结水精处理的目的在于将汽轮机内蒸汽做功后的凝结水、各种疏水和锅炉补给水等含有少量离子、氨氮的凝结水通过树脂吸附去除,从而使凝结水得以回用。
凝结水精处理树脂吸附饱和后需要通过再生将其吸附的离子去除,从而恢复树脂的吸附能力。通常再生时用3~5%的氢氧化钠和盐酸冲洗树脂,将树脂上吸附的离子置换下来,从而恢复树脂的交换能力。精处理再生包含阳树脂再生和阴树脂再生,阳树脂再生分为擦洗、进酸、酸置换和冲洗四步,阴树脂再生分为擦洗、进碱、碱置换和冲洗四步。
目前将阳树脂再生和阴树脂再生过程中擦洗和冲洗水进行回收的分类收集方法比较普遍,但这样做的不足在于:该种分类收集方法能使再生过程中的70%低盐废水回用,但仍有10%的高盐废水需要处理,水量较大,且酸置换后期和碱置换后期排出的酸碱溶液浓度和纯度高;,如直接和其余带有杂质的酸碱再生废水混合,将会造成酸碱资源浪费,同时增大了后期需要进行处理的废水量,增加了后续处理难度和费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精处理树脂再生酸碱废液分类收集及再生利用方法。
这种精处理树脂再生酸碱废液分类收集及再生利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进酸开始后,检测钠离子浓度并收集废水,将从进酸开始至氨离子浓度低于设定值A时间段内收集到的废水记为废水a;进酸后至酸置换结束前,将氨离子浓度从设定值A降至设定值B的时间段内收集到的废水记为废水b;将氨离子浓度开始低于设定值B时至酸置换结束时间段内收集到的废水记为废水c;酸置结束后,将阳树脂再生冲洗水记为废水d;
步骤2、进碱开始后,检测硅酸根离子浓度并收集废水,将从进碱开始至硅酸根离子浓度低于设定值C时间段内收集到的废水记为废水e;进碱后至碱置换结束前,将硅酸根离子浓度从设定值C降至设定值D的时间段内收集到的废水记为废水f;将硅酸根离子浓度开始低于设定值D时至碱置换结束时间段内收集到的废水记为废水g;将阴树脂再生冲洗水记为废水h;
步骤3、将废水b和废水f混合后,经过精度为3μm至5μm的碟片式过滤器进行过滤;将碟片式过滤器出水通过电渗析浓缩,电渗析浓缩后得到的浓水与淡水的比例为1:4至1:6;同时将大部分硅酸根离子迁移至淡水,浓水中含有氨、氯化钠和少量硅酸根离子;
步骤4、将步骤3中过滤后得到的浓水经电驱动双极膜处理;
步骤4.1、将废水c和废水d作为电驱动双极膜的阳膜侧循环水,废水c和废水d在电驱动双极膜的阳膜侧产生7%~10%的盐酸溶液,将该盐酸溶液进行酸液回用;
步骤4.2、将废水g和废水h作为电驱动双极膜的阴膜侧循环水,经电驱动双极膜处理后废水g和废水h中含有7%~10%的氢氧化钠和100~200mg/L的氨;负压抽取废水g和废水h得到纯净的氨气,将纯净的氨气用于电厂脱硝喷氨系统;将氢氧化钠溶液进行碱液回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浙能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058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巡检机器人及轨距检测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分布式图片加工存储方法及装置





